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云丹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10-115
2000-2005年我国侗族研究论文刊栽数量逐年上升,论文期刊分布有100余种,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类学术期刊和民族院校学报;侗族研究形成以侗族学者为主体,各民族学者共同参与的格局;侗族研究的合作意识增强;论文的作者地区分布相对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侗族聚居区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各省(区)资金的支持不平衡;同时侗族研究的主题形成了以侗族音乐、侗族体质人类学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百越(越族)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古代民族的总称,虽然作为百越民族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但是它的后裔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下来,诸如壮族、侗族、水族、布  相似文献   

3.
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对新晃县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侗族鼓楼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但同时也暴露出现有模式存在的细微问题,如表演者对侗族鼓楼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外来商人的唯利是图影响民族感情、世居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未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以及外来人员对鼓楼文化有限的了解影响民族交往.如需加强侗族鼓楼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关键符号的作用,引导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引领各民族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何琼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56-59
侗族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侗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侗族人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趣味,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性的生态思潮——"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的建筑理念是侗族古建筑的中心思想,是侗族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5.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族民俗建筑物.它具有造型美观、结构独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等特点.在我省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大的寨子多至四五座,鼓楼矗立,花桥横跨,干栏式的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特有的风光. 鼓楼建筑,是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艺术结晶,是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它起着与侗族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功能.侗族人民利用鼓楼击鼓报信,摆古休息,聚众议事,  相似文献   

6.
侗款是侗族社区的习惯法。任何形式的习惯法都是相关民族传统文化的衍生内容,也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民族中,各自执行的习惯法,无论是立法的依据,施法的手段,还是具体的法律条文都各不相同。但任何形式的习惯法,其基本特征都会与该民族的其他文化事项息息相关,同时又对其他文化事项发挥重要的影响。可是.时下国内的学人在对侗款进行研究时,很少关注侗款的特点及实施成效,而是更多的关注侗款的渊源。作者在长达十三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侗族社区的侗款进行了调查与反思。本文认为侗款经过了上千年的延续与变迁,其内容与特点仍然以其不同的残留形式在今天的侗族社区发挥作用。仍然维持侗族社区的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7.
侗族建筑遗产即为侗族聚居区内代表着民族物质文化的建筑(群)、村落及其环境景观.本文分析了从建筑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研究侗族建筑与村落的意义与优势,提出研究可以从侗族建筑遗产的考察与梳理、侗族建筑遗产的分析与评价、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展开,并阐述了各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讲款活动中的款词是侗族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栽体,讲款活动是侗族社会颇为流行的口头"普法"形式之一.在侗族社会的日常运作中,款词体现了习惯法的基本特征,它的社会调整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讲款活动中的完整性、针对性和援引性等特点也极大地彰显了这种"普法"活动的社会效果.总之,款词以及附着其上的讲款活动对侗族社会的规范运作、侗族民众向心力的凝聚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宁坚 《西部观察》2003,(5):48-51
鼓楼是侗族群落组织的象征,是地地道道的侗民族土著原生文化的载体和凝聚点,它本身是侗族民众的图腾物,侗家人离不开鼓楼,因为,每座鼓楼都与当地侗民的社会历史和群众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文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侗民族的独特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三江地区侗族女性服饰的构成部件极具特色,其服饰文化体现在婚姻育儿与服饰、服饰作用、服饰禁忌、穿着习惯和服饰审美等方面.而汉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服饰融合是影响侗族女性服饰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侗族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没有国王的王国”,素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与侗族历史上的合款组织及其议定的款约有着密切关系。侗族款约的惩治手段十分严厉,主要有抄家、进驻吃喝、开除寨籍、罚款等。侗族款约具有群众性、民主性、严肃性、无徒刑等特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研究、发掘和利用侗族款约的合理因素,有助于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助于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有助于侗族地区村民自治工作的进行,降低司法成本,促进侗族地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是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结晶和传承载体,它以其独特的复调和声与无伴奏的自然音质唱响山乡水寨并走上了当今世界乐坛。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执守望和高度认同。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演唱艺术,来源于侗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满怀挚爱,对生活美和劳动美的真情流露,而特殊的"款"组织形式和"寨老"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则是其穿越时光隧道流传不息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3.
新晃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汉语侗歌更是一颗埋藏在中华文化深层的瑰宝,是自古以来都与我们富于审美情味的侗族同胞朝夕与共的伴侣。新晃汉语侗歌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为平淡质朴的语言美、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以及崇真尚善的人性美三大特征。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是汉侗两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林河同志《从楚简考证侗族与楚、苗之间的关系》一文,依据1953年5月长沙仰天湖25号墓出土的战国楚简,论证了战国时期侗族的历史及其与楚、苗的关系。这种运用考古资料研究我国民族史的方法,能补文献史料之不足,值得提倡。对长沙仰天湖楚简中的“郈阳公”,学者们以往多释为“许阳公”,同时将  相似文献   

15.
"武陵民族走廊"这一学术概念是费孝通1980年代左右继"藏彝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西北民族走廊"之后所提出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的"走廊"研究概念.武陵民族走廊这一区域大抵位于东经108-110°,北纬28-30°,同时这一区域在地势上也是我国第二区域向第三区域的过渡地带.在这一区域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散杂居民族,如侗族、苗族、土家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大大小小30多个民族.但在武陵民族走廊各民族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集中在主体民族上,对其他的民族关注不高.因此本文拟对武陵民族走廊中的回族这一散杂居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阐述,希冀能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侗族文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济、审美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生态科学价值。应该说侗族文学在形象地反映本民族古老历史、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特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自然环境描绘、自然崇拜和民间习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傣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傣族族源、迁徒问题,是当前傣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与今天国内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等有共同的族源关系,而且还和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等境外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因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俊 《云梦学刊》2002,23(5):68-71
侗族素有“音乐的民族”之称。其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南、北两大方言区的音乐形态各具特色。通过对侗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戏曲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 ,给出了其民间音乐文化构成要素的轮廓概貌。  相似文献   

20.
所谓温和文化民族这个提法,是相对于激进文化民族而提的。而这个提法,又是笔者近年来对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多个民族作文化上的田野考察时所得到的一种看法。不过仍是个案研究的提法。为什么要这样提,大概基于这样一些原因。第一,长期聚居山区的少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