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产物,而只是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时才能发生。改革的条件,大体可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客观条件成熟的标志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米,问题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不改革就不能振奋人心,活跃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改革的前提。此外,国内政治稳定,国际和平环境,有一定的物质及财政储备等也是进行改革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但是改革事业的进行并取得胜利,不仅要有成熟的客观条件,而且还需要有主观条件的成熟。所谓主观条件,主要是指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觉悟程度,包括对改革客观条  相似文献   

2.
浅析政府腐败的动因及对政府腐败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腐败是一种特殊的腐败现象。政府腐败的程度由推动因素和反推动因素共同决定。控制政府腐败程度的措施是减弱推动因素的作用 ,增强反推动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寻租是导致教育腐败的根源之一。结合刚刚闭幕的"两会"精神,在教育领域,剖析寻租产生的根源与背景,阐述由此而带来的危害;研讨如何防止滥用权力,在体制上遏制寻租的产生,避免教育腐败,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体系是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外化为公开的和隐蔽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的第二个体系。规范通过权力制度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承担人口繁衍的婚姻家庭制度、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权力制度体系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社会体系及其有机联系的分析,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这个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5.
超大城市社会的高效能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超大城市社会问题的跨域性、复杂性及其引发的制度供需不匹配,是超大城市社会跨界治理的基本逻辑起点,且其治理维度主要包括超大城市社会的跨区域治理、跨层级治理、跨部门治理和跨公私合作伙伴治理四个方面。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互赖、相互信任、权力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超大城市社会跨界治理的基础条件。加大立法、优化体制、健全财税、培育人力,是超大城市社会跨界治理高效运转的重要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6.
有信息披露,我国将在2010年以前进行反腐败战略决战.以2004年为标志的反腐败斗争会出现三个重要转向:一是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二是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三是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最近,<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出台,主旨是在不放松惩治腐败的同时,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并以大量条文,把预防腐败的工作思路放在了<公约>的显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人人由最初的精子和卵子、受精卵、胚胎、分娩到婴儿期,再经过与他人的社会结合和社会教化成为真正的人,这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形成了关于自我的观念。儿童会对他人对自己行为满意或是反对的态度作出积极的...  相似文献   

8.
9.
社会资本的本土化与腐败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处在发展阶段的理论工具,理论界多从正面角度来理解和运用它,鲜有从反面角度来思考社会资本的负功能或者消极意义,尤其是社会资本的本土化理解将有助于深入分析腐败网络.将社会资本与腐败问题放置于一起实际上即表明社会资本不仅仅对腐败问题有理论上的解释力,同时在认识与预防腐败网络方面也有着实然的遏制力,因而社会资本也存在优化与配置的命题,这对遏制腐败网络及其犯罪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的腐败与反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腐败形势仍很严峻.法制化水平不高,监督不力,打击不力等阻碍着反腐败的正常进行.为此,在"反腐倡廉"方面,需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大一点;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狠抓制度建设,从而治理"官德"、"官风";加快社会的民主进程;依法治权;尽快制订新闻法.  相似文献   

11.
普及普通话的问题,实际上是指汉语方言向民族语言集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问题。有关统一的民族语言形成的道路问题,马克思说过:“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可见,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即方言向统一的民族语言的集中,有其内部规律性。这个规律包括内因和外因。具体来说,汉语方言要走上完全统一的汉民族共同语的道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本条件;二是最终条件。  相似文献   

12.
住房小康:社会小康的基本象征王茂福随着对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的贯彻,我国正处在奔小康的攻坚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仍有许多人对小康的理解不够全面,视野狭窄,把小康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收入达到翻两番、人均800美元。对小康认识上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通过主要的社会机构来控制新的科学知识 ,本文是对这种控制的原因及其方式进行研究的一部分。知识社会学总是关注知识的社会作用 (基于知识的权力 )、它的转型和它的从业者 (专家、知识分子、知识精英 )。但传统的知识社会学首先关注知识的生产而非知识的消费。正在出现的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焦点可被称为“知识政治学”。首先 ,我把知识政治学描述和界定为政治行为的一个新领域。当新的行动能力 (按即知识 )被利用时 ,知识政治学并不一定就是事先限制性的 ;但我的关注点集中在预测新知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并试图控制它的作用。第二 ,我将勾勒出一些主要的原因 ,以说明在现代社会知识政治作为政治行动的一个领域何以取得显著地位。我将特别强调 ,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本文的第三部分 ,我将谈到知识政策与科学政策的不同。在结语部分简短讨论知识政治学的发展前景之前 ,我将略述一些相关的情节 ,以说明行动中的知识政治。  相似文献   

14.
当前腐败的特点和趋向: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腐败的特点和趋向:政策选择王沪宁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反腐败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更有效地反腐败,关键是要对当前的腐败活动有科学的认识,对症下药,有效部署,建立起具有...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品博弈实验下,对风险条件下的社会偏好在社会合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代表社会合作的公共品自愿供给行为显著存在,并且这种行为主要受到社会偏好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在社会偏好中,个体的同时公共品供给行为主要受到互惠偏好的影响,其次,个体的风险偏好对其同时公共品供给行为也具有显著的影响,风险偏好的作用并没有被社会偏好作用所体现的个体决策的这种社会影响所挤出,并且同时公共品供给行为中互惠偏好的作用要强于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已成为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转型形成了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更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层面,但这种社会中心论极有可能引致社会学研究的失衡。对于当下的研究而言,必须“找回国家”或者至少把国家和社会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全面认识“国家”在社会改革中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学研究走向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Tanzi,1 995,IMF)。有时候 ,公共权力滥用所产生的收益也不一定归于个人 ,而流向个体所属的政党、阶级、部落、集团、朋友和家庭。这里有两类腐败效应 :一类是直接效应 ,官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个人权利 ;另一类是间接效应 ,其相关利益者谋取了私利 ,而损害了公共利益 ,即至少部分地降低或损害了对所有公民有利的共同利益。国际上对腐败类型归纳和划分各不相同。为了便于深入认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腐败类型 ,同时方便计算 ,本文将中国的腐败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型 …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基本公共服务横向供给平等和纵向供求均衡的统一,其理想条件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由现实条件向理想条件转化,首先要破除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防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误入迷途;其次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动力、主体、标准、优先序、目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开展多种经营以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承包专业户和自营专业户。承包专业户中一部分是承包集体或国家原有经营项目而发展起来的继承性承包专业户,一部分是承包集体或国家尚未加以利用的生产条件而形成的开发性承包专业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贫困”究竟是什么?“社会排斥”又是什么?它与“贫困”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社会政策领域运用“社会排斥”的概念?这都是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对“贫困”概念的最基本的解释入手,探讨一下20世纪以来对于贫困概念解释的发展变化。然后,再来看看在国际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是怎样从对“贫困”的研究中派生出“社会排斥”的概念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