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V.S.奈保尔而言,伦敦从来都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在他笔下.对伦敦城市外表的客观描写并不多见,因为他真正想要描绘不是人们身处其中的城市本身.而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城市.V.S.奈保尔笔下的伦敦与英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伦敦有着巨大差异.在<效颦者>一书中.奈保尔着力描写的是作为单个个人的人们在遭遇伦敦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时的无力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述:一、外来者的疏离;二、陌生人的相遇;三、无根者的游荡.  相似文献   

2.
雪莱、华兹华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创作理念各异,但诗作中所展现的"飞翔"情结却不谋而合。浪漫派的新一代诗人雪莱在《致云雀》中,借云雀的翅膀追逐自由的理想;浪漫派的宣言者华兹华斯在《致蝴蝶》中借蝴蝶的翅膀追怀童年的时光;浪漫派的起点诗人布莱克在他的《飞虻》中借飞虻的翅膀飞越生死的思量。将《致云雀》、《致蝴蝶》与《飞虻》三个文本进行比较,解读三代英国浪漫派诗人的"飞翔"情结。  相似文献   

3.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济慈与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自然主题的代表诗人.通过对其代表作<夜莺颂>与<水仙>自然取向的比较赏析,可以揭示出当时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和回归自然的倾向,即人类为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必须摆脱机器文明的困扰,寻求天性的根本法则.华兹华斯朴素的创作风格与济慈唯美的艺术追求、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其诗歌创作背景的进一步研究,加深了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揭示出所蕴涵的深刻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5.
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直接植根于中国文学的传统根基,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等多方面对传统文学有诸多的继承和借鉴.探讨<木兰诗>与姚木兰形象创造的关系,可以看到姚木兰形象的创造是古代女子木兰形象的一个引喻.但是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毕竟有她自己不同于古代鲜卑女子木兰生长和生活的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姚木兰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北京.古诗中人们熟悉的木兰,使读者在阅读之初就对姚木兰有一种老朋友般的熟悉.而使姚木兰在西方和中国读者中具有长久魅力的,则是她作为她的时代一个普通中国女子的典型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这一终极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美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隐伏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和<雨里的猫>中海明威笔下之男性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分析,表明正是此种"另类反英雄"与海明威笔下脍炙人口的"准则英雄"一道使海明威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10.
穿越时光的旅程--《冷山》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山>是一部以内战为背景,糅合了<奥德赛>风格的杰出作品.本文探讨该作品对西方小说传统母题的继承与发展.查尔斯·弗雷泽试图重现一个有别于今天的全新世界,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然而他的创作对我们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人类终极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浮生若梦,只在一笔一触;起落之间,绘出时尚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六年的南方漂泊生活是艾芜一生最重要的写作矿藏,蛮野而神奇的边地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艾芜在边地行走中尝尽了生存的灰暗和底层的艰辛,同时也享受到了边地人文的慷慨赐予。他把笔延伸到被时代和文学所遗忘和遮蔽的又一天地,聚焦“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审美窗口。他笔下的边地粗粝、原始,但也展现着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诗歌题材的开创上 ,而且在山水审美、山水人格、山水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他在与山水的息息相融中 ,不断追求人格的超越和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在主编《益世报.文学周刊》期间,曾以多个笔名包揽了副刊的大部分文章,主要围绕着人性、阶级性、创作自由等问题展开,从中显示了离开论战中心上海之后,梁实秋对自己文学思想的集中整理和强势播扬,对文学本体建设和文学的自由发展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得意的一部悲剧性小说,苔丝是其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很多,文章从苔丝本人、苔丝之母和安琪儿的性格缺陷分析出发,探讨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6.
章法是按照美学的原则对字的点画结构和字、行之间关系做通篇安排的技法。章法关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过程中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本文从主宾、虚实和气脉三个主要方面对硬笔书法的章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比喻这种修辞格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鲁迅的比喻具有描写生动、构思新颖、议论精辟、结构多样等艺术特色,充分显示了鲁迅高度的语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修辞立其诚"。周振甫批评《修辞学发凡》抛弃了这一原则。霍四通用有"文不如其人"现象主张修辞可以不"立其诚"。修辞要不要"立其诚"?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认真地思考。"修辞立其诚"是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翻"修辞立其诚"的传统,需要非常地慎重。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以口语或文字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简单再现,更是在译者参与下对诗词背后深层释义理解后的再创造。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以人世变幻为主题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国企改革反映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究其根源,由于长期受地域文化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影响,东北国企人员形成了封闭而非开放,退隐而非进取,虚名而非实利的文化心理。制度变了,思想没变;体制变了,观念没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东北国企进一步发展的阻滞。因此,东北国企要使改革走向深入,必须实现从"伦理人""单位人"向"能力人""契约人"的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