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采访需要新闻线索,日常生活中新闻线索有许多,然而,如何发现它的价值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并使之成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都需要依赖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如何才能把握住新闻价值?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序,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往往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中最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千变万化的表面现象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在一篇冗长的讲话中以锐利的眼力挖掘出重要新闻线索;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及时捕促住最典型最生动的事实和情节,这种发现、认识、判断新闻事实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中,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题材,有人觉得平淡无奇不予重视,有人却视为“富矿”拼命挖掘。结果不难想象,前者一无所获,后者却满载而归。之所以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主要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有关。一、新闻敏感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及时发现新闻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这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工作成效的高低。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虽然他这…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如电光火石那样准确无误地完成发现、判定、采写、传播新闻的全过程,这首先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鼻,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生命。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孩童般的好奇心孩子出世时如一张白纸。靠着好奇心和新鲜感,通过亲生经验和不断提高,周围世界逐渐被他所认识。记者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书面表达,新闻写作,就是记者把他认为有新闻价值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表出去,所以叫“记者”、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那么全面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记者报上经常有名(写稿多),可他就是出不了“名”(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记者见报的稿件并不多。但却很有名。这其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是否有独到的发现。一位研究写作的学者曾这样说:一个写作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大概就在于他必须不断地对现实存在有所发现。这话是极有见地的。一般人则不必非要如此。他可以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6.
新疆经济广播电台早新闻节目中有一个特色性的专题节目《新闻观察》。这个节目着眼于普通听众经济生活中所关心的形形色色的热点焦点问题,以追根溯源的解释性报道和反映新闻事实具体细节的客观性报道为主,满足听众对新闻背景、新闻事件的产生根源等具体问题的感知需要。作为新闻部的一名记者,通过在《新闻观察》节目中几年来的实践锻炼,感觉到在这样一个专题性节目的报道过程中,记者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仅仅是一个采访者,而且更象是在以一个调查者的身份出现。这里所说的调查,也就是记者本着具体的采访目的和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方法──体验式报道(或称介入式报道,参与式报道)为各传媒所看好,风靡新闻界。《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曾推出过体验式系列报道,《长沙晚报》从去年7月1日起,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促进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捕捉鲜活的新闻,也在“综合新闻”版特别推出“体验七十二行”专栏。 怎么界定“体验式报道”?艾丰先生在其所著的《新闻采访论》中这样说:“亲身体验,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从记者本人同事实的关系看,无非是两大类型,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根据事实的新闻价值,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理解、认识,用语言符号外化出来的有篇章组织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创造性精神产品。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这个词,在我国唐朝就有。不过当时指的并非报纸,而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奇闻异事。真  相似文献   

9.
多出优秀作品,多出精品是党和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战线提出的要求,是记者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目标,是媒体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的巨大推动力.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一个党报记者要想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0.
对真善美的探求——论高晓声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心里想着农民,全心全意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首推高晓声。他以朴实、凝重、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完整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塑造了一个个平凡善良而又光彩照人的农民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短篇小说,饱和着作家的心血、眼泪、欢笑,是对生活和艺术的真善美孜孜探求的结晶。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高晓声的小说,展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作者说:“从《流水汩汩》到《漫长的一天》,从《“漏斗户”主》到《柳塘镇猪市》再进到《陈奂生上城》,基本上把1979年农村在政治经济上的进度和变化反映出来了。”这幅图景是完整的、丰富的、复杂的。要反映农村在政治经济上的进度和变化,勾勒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首先要把握农民的思想脉搏,敏锐地触及农民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向生活的本质开掘。高晓声的小说总是从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最早见于报纸,它是一种阐明事件的因果,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这种报道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件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追朔深度报道这种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根据《新闻学简明词典》中记载,当初这种报道形式是西方报纸为了对抗电子新闻竞争而发展起来的。西方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胜过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自本世纪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12.
五由于《如意》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主题,实际上触到了我国前几年变幻的哲学理论风云的一个敏感区,卷入了连作家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一场大论争中,因此,虽然有不少批评家对《如意》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肯定,但这部作品的实际命运,应该承认是不太“如意”的。从《如意》发表后,刘心武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相对寂寞的时期。但也就是在这种相对寂寞的时期中,刘心武在更加辛勤地劳动着。他不引人注目地,“鸡啄米”式地在他自己的生活敏感中耕耘着,收获着。他在“打一口深井”,以使自己的艺术的吸水管,深深地插入北京市民生活的地下海中,蕴酿着更壮观的喷发。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及时捕捉住新闻线索,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也难以写出丰富而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因为,“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信号、苗头或端倪。也可以说,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和记者对采访活动进行决策的基础。”①所以,记者拥有的新闻线索越多,采访的选择余地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在日常的采访实践中,常常听到有的同事喟叹:新闻线索真难找。如果单就新闻线索的特点而言,的确,它就象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中溅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样,抬头…  相似文献   

14.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因此,深入就意味着了解事实从而接近“新闻”。任何再高明的记者也得到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否则,将永远写不出有价值、有深度、鲜活可信的报道。那么,这是不是说,记者与生活实际,与采访对象贴得越近越好呢?不是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由于欣赏山景者身在山中,无法看到全山的概貌,因而不能真正领略庐山的奇伟雄姿,其距离太近了。如此道理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因此,“距离”是把握社会人…  相似文献   

15.
《日出》问世后,就有人指出它在庄偕情绪的平衡上,取得了比《雷雨》更大的成功。 曹禺是位具有喜剧情愫的悲剧诗人。他的举止言谈,有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感。他对社会生活撕肝裂肺的悲剧发现,同时就包含着破涕为笑的喜剧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但没有冲破反而加深了悲剧发现的底蕴与色彩,以更大的震幅震荡着人的灵魂。他在《雷雨》八个人物中特意塑造周冲、鲁贵这两个作用不同的喜剧人物,便最早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冲的喜剧性在于他是“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他的“梦”做得越执着,他同冷酷残忍的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理论界在差异与矛盾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焦点在于“差异就是矛盾”这一命题能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反对者把这一命题称为“等同论”,即把差异等同于矛盾.他们说,毛泽东历来不同意“差异不等于矛盾”的看法,1937年9月在读艾思奇《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指出“差异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可见他主张差异等于矛盾. 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原意.他在《矛盾论》中批判德波林学派时是这样说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理论界》2007,(9):160-160
衡量一个好记者,首要的一条是看他的新闻敏感性。判断新闻敏感性要从受众的兴趣、同一新闻事件内容重要性的确定、寻常线索中的重要新闻、已知新闻中的未知新闻几个角度去检验,进而增强判断力,练好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影响着传播的顺利完成。编辑是记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只有通过了编辑这一关,才能与传播对象——读者见面。因此,记者要想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使自己的作品不被或少被“枪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应有“编辑观点”。《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林钢曾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说:“要知道,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能获得自由。”这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但版面掌握在谁手里呢?众所…  相似文献   

19.
空息、闷热,焦灼地预示着一场“大雷雨”的到来。旧中国三十年代漆幕似的上空,随着一声震憾人心的霹雳,在人们惊喜的眼前展开了一部不朽的巨著——《雷雨》,也烘托出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天才——曹禺。文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种情况,即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现,不能立刻为时人所注意,只有经过年代的推移,生活的变化,才逐渐为人们所瞩目,所“青睐”,成为醒世的名著。而剧作家曹禺却是幸运的,因为他是时代的儿子,他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气息,也及时地、艺术地创造、传递时代生活的情感信息。因此,当一九三五年《雷雨》在东京首次演出后,郭沫若光生便感慨道:“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这大致可以作为曹禺研究的开始吧。成功得早(艺术品的成功,是经过读者认可的结  相似文献   

20.
《自嘲》一诗人们历来都认为是鲁迅精神的自我写照 ,表现了他“爱人民、恨敌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品质。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甚至有误解之处。该诗应是鲁迅先生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抒发内心苦闷而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非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