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唐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弓研究员的《汉唐佛寺文化史》进行的批评性评论 ,指出了该书存在的史实史料、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具体结论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足或错误  相似文献   

2.
3.
<水经注>既是北魏郦道元撰著的一部优秀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鸿文.它在写景的同时,往往将抒情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拟人山水,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它之前的东晋南朝山水文中,也可见到这三种情景结合方式,<水经注>借鉴了它们的创作技巧,甚至有的地方还对其直接加以引用.  相似文献   

4.
从吴文化记载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科 《文史哲》2002,(2):94-97
《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等篇章,对吴国的历史文化有较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先秦西汉时期吴人尚武好勇、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特点。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载入史册,体现了《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这种综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创造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但史料关于孙权决计抗曹过程的描述却有不同,《建康实录》将诸葛亮排除在这个过程之外,《资治通鉴》则以之为促使孙权决计抗曹的第一人。其实,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两说均存在一定错误。本文认为,孙权一开始态度就是明确、坚决的,只是由于他急于与群臣商讨对策,致使诸葛亮形成了孙权犹豫不决的错觉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论语注》诠释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三统三世、大同小康、托古改制,然孔学被曾学遮蔽,被刘歆篡伪,被宋儒歪曲,故他以《论语注》为载体,援西入儒,对孔子极尽赞美之辞,弘扬孔学大道,绘制社会发展的改革蓝图。  相似文献   

7.
《文选·赋》物色类中的《雪赋》《月赋》透露出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考察南朝赋,其作家的才气主要表现为作品语言精美藻丽和结构的巧妙完美,作家的学问则主要表现为作品大量使事用典。  相似文献   

8.
"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的概念,更是理解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关键。黑格尔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体系应该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式的总体,"一种内容只是作为整体的环节,才得到其正确性的证明,在这个整体之外,则是毫无根据的假设或主观的确信。"本文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哲学圆圈、具体概念、有限和无限等三个方面探讨黑格尔的总体观。  相似文献   

9.
邓喜道  卢太耀 《学术探索》2001,(Z1):131-133
本文认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及其本义两个方面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并不是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的产物,而是从市民社会揭示人的生成、实现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从实践活动来理解感性世界和人的生成、存在、发展和解放的新哲学.恩格斯的误解根源于他直观的反映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颜色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然而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运用虽间或存有相似之处,但差别与不同却迥然有之.通过对几种常见颜色的象征性和联想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相同颜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从而反映了中外两种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徐昆的人生感受和作品的艺术传承入手,探析<柳崖外编>创作成因,可以发现大半生的科场蹉跎与宦海沉浮,对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决定性的影响;作品艺术形式上主要继承了<聊斋志异>以传奇笔法志怪的体式.<柳崖外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的悲观认识并不是表面化的,有些作品有着相当的人性深度和思想文化深度.总之,这是一部借异域狐鬼写尘世人生,以幻写真,亦幻亦真的盛世悲歌.  相似文献   

12.
时间的表述形态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也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在《阿Q正传》中,阿Q在极力把自己的身世向前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却恰恰失去了作为“现在”的存在意义。规避“现在”成了阿Q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鲁迅也正是在对时间的独特表达中,关注国民在时间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关注国民如何在有意无意中规避“现在”而想象过去与未来的,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作品的阶级意识,以为一切优秀作品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古典小说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思想艺术成就作出评价。根据这一基本认识,《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被看作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歌颂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西游记》里的神魔斗争则“使我们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斗争”。《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体现着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基本的一面。它是和整个清代社会史的发展相联系着的,它表明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黑水村乌庄头的一张交租单反映了“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作品写了四十  相似文献   

14.
《理藩院则例》是清朝理藩院治理蒙古地区事务的基本法律依据。结合其中律条分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主要有德主刑辅、恩威并用、控制蒙古族上层人士;严刑竣法、严明禁令,对蒙古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编旗划界、分而治之,确保中央对蒙古地区的专制统治;维持封建等级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等。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对蒙古民族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5.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批判社会与解剖自我的内外因兼及中,建构了时间"辩证性".其意义获致于主体及其思维的变动来透视和看待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过程中绽出和确证主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6.
聂萌 《理论界》2012,(8):77-78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以灵魂不死和轮回学说为基础,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些人被灵魂自身驱迫着先去认识实在的世界,而后他们回到城邦,帮助仍在意见世界生活着的人们转向真实。《会饮》作为成熟期著作,能很好地展示第一种教育观念,《理想国》的洞穴比喻则是对这两种教育观念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他山之石——从《大学校长的遴选》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大学现状引发的多年持续讨论,早已触及办学理念和大学体制这样的深层问题。大学校长如何产生以及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是办学理念和体制的重要体现.直接关乎中国大学的品质和发展前景。大学校长作为一个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也就势所必然。无论2005年南方周末“聚焦大学校长”.还是《八位大学校长》《逝去的大学》等书纷纷出版……都反映了同样的强烈关切。迄今为止.围绕大学校长这一主题,有心者在:直陈现状的同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我国曾经拥有过的那批开风气之先、足以为后世典范的大学校长们。这种研究视角成功地就大学校长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令人深思的鲜明对照:而校长官派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也已成各界有识者的共识。可是,应该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取代官派,尚缺乏具操作意义的见解。但刚出版的《大学校长的遴选——理念与实务》(黄俊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简称《遴选》)广泛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做法.为内地大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黑格尔论苏格拉底之死来对伦理与道德是互动的、流变的关系作一分析.伦理是客观的精神,是生活世界的秩序,是对人类理性关系和关系理性的揭示.道德则是个体对伦理的"得",是个体对伦理的反思,是个体对伦理的主观映像以及重新的建构,道德以伦理为指向与归宿.不过,个体的道德对既有的伦理进行反思,产生对立与冲突,最终形成新的伦理,从而实现着伦理与道德的互动与流变.  相似文献   

19.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清史《儒林传》中《陈澧传》的最初面貌的形成以及后续改写情形,展示陈澧在官方正史中学术形象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尤炜  赵山奎 《人文杂志》2003,(2):118-123
从《尚书》中的时间标度可以看出先秦人的时间意识是具体的 ,与天时物候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其中充满了“本源时间”和“时机”感 ,保持着天人之间的张力和谐。同时《尚书》的历史叙述中存在着循环和永恒的两个时间维度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却又和谐并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先秦人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