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论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无不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作为一种事实来接受,还是作为一种感受来体验,道德困惑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权力、地位、金钱、家庭、婚姻、教养、职业和人格等方面,既有文化精英阶层中的理性痛苦,也有大众文化中的失范行为。其中,最为令人注目的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流氓意识泛滥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领域。从性质上看,它的根本指向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亦是当前道德滑坡的一种典型反映。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它折射出当前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三个明显变化:一是道德意志严重脆化;二是道德信念的无序化状态;三是道德选择的极端个人功利倾向。  相似文献   

3.
道德主体问题在近年来成为伦理学界论争的热点之一。有关道德主体的论争,大略都集中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作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人们若不能真正了解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主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主体,即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道德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分,也就不可能真正弄明白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本文侧重道德主体的基本特征及类分的论述,或许还能有益于澄清在道德主体问题论争中的某些是是非非。 一 道德主体是人,关于这一点对大多数的伦理思想家及工作者而言,应该说已经是一个无须赘言的共识。然而,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人”,究竟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还是现实的主体,以及人作为道德主体的特殊内涵应该是什么?对于这一更深层的问题的认识,则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和道德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本又试图通过对道德和道德价值的概念、道德价值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道德价值实现机制的分析,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一、需要澄清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什么?这样一个近乎简单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在论述道德价值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由各种道德要素所作用的,诸如道德信念所指引、道德规范所左右、道德舆论所影响的人类行为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王宏伟 《南方论刊》2008,(11):66-69
道德的主观性是道德的本质特征,它贯穿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之中。离开了主观性,道德也就不成其为道德了。道德的主观性决定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方式,也决定了道德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特定地位。忽视道德的主观性。就会走向两个错误极端,即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条件卜的道德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很多,笔者就其中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一)我们今天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的前提和背景下进行的。按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道德是人类物质生活活动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以,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组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建立与自己的社会经济项础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即所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伦理关系能促进人类道德生活的完善,而非均衡、不平等是孔孟伦理关系模式的鲜明特征。洞察这一伦理关系模式的长短得失,对于完善我国当前的道德体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上,孔孟儒家伦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很长一段时期曾经居于意识形态地位,其中的伦理规范亦成为人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在人类整个生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从人类历史上的道德发展状况和共产主义道德实践看来,我认为,道德本身包含三个要素:生活原则、调节准则、价值观念。关于调节准则,人们论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就生活原则和价值观念这两个要素略抒己见,求教于伦理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论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是个经济范畴。研究自由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动规律并用以指导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由时间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者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道德  相似文献   

10.
道德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特征,它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伦理学已作了必要的探讨。道德作为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要素,社会学进行了若干研究。但道德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机制,它与其它社会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如何使它有效地调节人们的生活,有效地影响、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至今还研究的非常不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门学科的联合作战,这样就导致一门新学科即道德社会学产生。由于道德社会学在国外尚在探讨中,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关  相似文献   

11.
檀传杰 《学术界》2008,(2):145-150
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研究的是社会结构中各要素如何通过担当社会道德的供给、论证、推行、养护等工作,而使社会道德呈现为如此的状貌.以往的道德研究忽视了这一问题.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的凸现,首先是道德研究的思想道路转换--即从注重"形上路向"、"理想类型方法"、"观念视域"到注重"生活路向"、"历史方法"、"结构视域"的转换--之必然结果.同时,社会道德担当在道德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为其在道德研究中的理论存在提供了现实根基.这一问题的提出,或可使道德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立场和理解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干部道德建设论丁素一道德的本质特征,以及干部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要求加强干部的道德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光大,必须依靠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去弘扬、示范和教育。干部在道德建设中,正是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地位,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这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职业道德突出出来,强调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职业道德不仅是文明时代的产物,而且随着文明演进而发展 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一般社会道德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而职业道德却是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社会地位成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史的研究由于材料的限制,常常更借重于逻辑的思考,所得结论也往往值得进一步推敲。关于母系氏族妇女优越社会地位的成因,史界多称主要缘起于采集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推论同样面临逻辑的难题。诸多材料表明,狩猎活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比采集活动更重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作为人类生产的两个因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是不同的。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原始时代,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生育繁衍是氏族的头等大事。而妇女是人的直观的生产者,先民们的生殖崇拜是妇女崇高社会地位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价值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结构地位近几年,在我国学术界兴起了“价值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价值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所必然具有的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意味着要创造大量的物质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意味着要创造丰富的社会精神价值。在日常活动中,从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都存在着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等问题。整个社会生活,人流驱动着物质流和信息流,信息流调节、引导着人流和物质流。人流是怎样动作起来的呢?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动力源在什么地方呢?寻根究底,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动力源在于“价值”二字,是各类价值——实用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理想(对价值前景的超前反映和构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敬畏     
道德敬畏真实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之中,道德和敬畏具有本初的统一性。关于道德敬畏,其主要有神圣性、崇高性、渗透性、超越性等特征。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发展史上,道德敬畏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前资本主义阶段之畏惧中的服从,资本主义阶段之异化中的崇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自由中的敬畏。道德敬畏的基本功能不仅在于道德自身的超越完善,而且通过个体道德敬畏的确立还起到在现实层面上对个体道德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强烈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传播     
传播、道德这两种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社会现象 ,作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存在 ,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传播包含着道德内容 ,并须遵循道德要求 ;道德需要传播 ,始终在传播中运动。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丰富、完善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我们有必要从传播这一丰富的实践层面 ,不断反思传播中的道德价值 ,从总体上建立必要的伦理价值体系 ,使其服从于人类本质的充分实现。同时 ,道德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始终借助于传播而日益丰满 ,日趋发达。人类道德进步 ,社会道德建设 ,个体道德修养都离不开有效的道德传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约束性与人的道德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伦理学界在讨论道德的本质、属性与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过程中,有一种贬低或否认道德约束性的倾向。另外,在近年来的现实社会道德生活中也存在着一种反文化、反秩序、反规范、反约束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和心理倾向。一些人视一切文化规范为一种文化压抑,特别是作为文化规范和指令核心的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在他们看来,似乎剥夺和妨碍了个人活动的道德自由。有感于此,本文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道德的约束性及其客观性和必要性,人的道德自由的真蕴及二者的关系,以期有助于道德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并有资于现实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20.
作为理解现代性极端发展的两个维度,个人主义和纯粹工具理性已经渗透进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其结果是:道德教化在社会各领域全方位退场,从而陷入现代性困境之中。面对现代性自我观念的形成与教化权威的式微,现代性工具理性崇拜与人之德性的错位,独白性教化传统的延续与个体反抗中的迷失等现实困境,只有将道德教化根植于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通过完善道德教化实施的内在机制,积极重构中国传统的德性道德,才能完成对现代性道德教化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