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车马具有重要地位。《诗经》所展现的车马文化形态极为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交通出行、婚姻、战争、田猎等文化功能。《诗经》中战争、田猎、出行等题材中的车马描写对后世文学发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原型奠基功能。  相似文献   

2.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是近期整理出版的重要甲骨资料,其中所见田猎卜辞设问简单,内容大多卜问田猎的时间和地点、参与者、采用何种狩猎手段、天气、收获、是否有灾等问题。经过初步整理发现,商王在田猎日的选择上是有一定倾向性的,田猎地点相对集中,参与者除商王外,还有尹、旅、某■等王朝官员和军事组织,这些内容进一步充实了以往的田猎研究。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池万兴教授的学术专著《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该专著的出版表明了作者在深度探索赋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填补了当下赋学、尤其是六朝抒情小赋研究的空白.《六朝抒情小赋概论》不仅为当代多视野、多学科综合研究赋体文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8,(1):211-217
《诗经·国风》在其生成期的演唱方式,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国风》文本加以判断.《国风》中的绝大部分歌诗,可以根据演唱方式分为同调歌诗和异调歌诗两种类型.同调歌诗是各段歌词用同一曲调演唱,各段歌词之间没有曲调的差异,这类歌诗在《国风》中占很大部分,但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异调歌诗是同一首歌用几种曲调演唱,各段所用的曲调不尽相同,变换曲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国风》同调歌诗和异调歌诗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在某些歌诗中不是泾渭分明的.《国风》的演唱方式还有单唱体和对唱体的差异.流传下来的《国风》文本绝大多数是单唱体形态,但有些歌诗明显是对唱体,对唱的方式也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研究,相对于楚辞汉赋的研究来说,历来就显得薄弱。近十年的有情况所改变,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无论是注意面还是研究深度都有所拓展。例如马积高的《赋史》就专以两章六节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阶段的赋作特点、作家、作品的详细情况;高光复撰有《建安辞赋述略》、《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晋代辞赋述略》、《南北朝辞赋述略》等文,对这一阶段辞赋的情况作了钩稽和概述;曹道衡的《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指出了魏晋后抒情小赋较之汉赋在抒情、风格、声律对偶等方面的进步;刘树清的《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掼出了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四大艺术特色等等,这些都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池万兴教授的《魏晋南北朝小赋概论》以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对六朝小赋全面地学术探讨 ;准确评价六朝小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诗、赋关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指出了著述中的一些缺陷。立论开阔、公允 ,有助于解读此著 ,把握其学术内核  相似文献   

7.
《国风》雄踞《诗经》多半壁江山,两千余年来围绕它的解读争议最大最多,其中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国风》是否涉及情欲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情欲表达。汉儒以"美"、"刺"说诗,淡化乃至曲解《国风》之情欲表达;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前进一步,肯定《国风》写了情欲,同时依礼教对其表达的正当性加以批判;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现代解读派也肯定情欲表达,却否定《诗经》与礼教的关系,企图跳出儒家语境而以抒情诗和文化学的眼光来解读《国风》。本文回到传诗的原初语境,考察早期儒家所持的"《国风》好色"论,还原他们对待《国风》之情欲表达的基本立场,揭示《诗经》解释学中诗→欲→礼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意在证明:早期儒家看"欲"是自然论的,不涉及道德批判;这种自然的"欲"乃是"礼"之根源,对此"好色"之"欲"的诗学处理,使得《诗》的解释导向了"礼",从而形成教化论。  相似文献   

8.
李树军 《学术界》2024,(1):175-181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的顺序,在二刻二十卷本中,魏源放弃了这一次第,而借鉴了郑玄《诗谱》的次第,并对其义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魏源《国风》次第研究前后的差异与其今文经学理论的探索密切相关。魏源《诗古微》关于《国风》次第的研究对于现代的《诗经》学研究仍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冬 《理论界》2006,(3):195-196
针对《诗经·国风》作者是贵族还是下层劳动人民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国风》作者应为贵族阶层的人。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对这个问题前人的看法和研究;第二部分从西周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祭祀过程的角度入手,论证了西周时期天子贵族参与劳动,为《国风》大量劳动诗出现提供了客观前提;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诗经》里的“君子”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品多见于西部和西北地,其余地域的诗歌则多数是短章。《国风》的长章多用于叙事,短章则重在抒情。《国风》的章句结构继承的是原始歌谣的传统,但章句的组合方式又存在有序和无序之分。章句排列无序的作品有的是抒发感情的需要,有的是产生的年代较早,还有的是随着历史推移而发生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到郝志达主编的《国风诗旨纂解》一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辑录了历代阐发《诗经·国风》各篇诗旨的重要资料,再在每篇之下加编者按语,评判前人论断的得失或提出编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对《国风》诗旨研究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本文仅就其按语部分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相似文献   

12.
王粲赋论     
建安时代不仅是一个文人五言诗成熟与繁荣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抒情小赋成熟与繁荣的时代。当时的赋家,以曹植、曹丕、王粲、徐干最负盛名,留存至今的作品也最多,大抵都是抒情咏物小赋。四人中,王粲作赋较早,成名较早,对曹丕、曹植的小赋创作有直接影响。曹丕《与吴质书》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又在《典论·论文》里推赏他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等作“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在《诠赋》中,又将他列为“魏晋之赋首”的八家之首:从这些与王粲同时及稍后的著名文论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王粲在当时赋坛所具有的特出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风》与《离骚》的生命主题迥然不同 :前者表现的是珍重现世生命、追求生命享乐的本能而世俗的生命观 ;后者表现的是注重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理性而崇高的生命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外 ,《国风》诗人与屈原本身的主体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与当时的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 ,广泛反映农事生活、精神生活、民风信仰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个性。风诗与风俗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诗经·国风》的风诗大抵与自然环境和君主教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所表现的永久性主题之一的恋情,在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等诸种文学体裁中,无不广泛存在。但古今的文学研究者,似乎唯独对赋中的恋情描写很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中的恋情描写,就更少深入系统研究。因此,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便不无意义。我国古代赋体文学中的恋情描写出现的较早。楚辞便继承了《诗经·国风》中恋情描写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便假借男女恋情的描写,以表达其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状述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虽具有象征意义,寄托很深,但事的表面却系…  相似文献   

16.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有“邦风”之名,不少学者以为传世文献中“国风”乃为避刘邦之讳所改。但是,结合出土文献和汉代避讳成例,可知汉讳尚疏,而且汉代以前已见称引“国风”,则“邦风”讳为“国风”之说当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朱熹《诗集传.国风》的思想研究体现出深刻的政治意蕴。朱熹认为,只有圣贤之道的德化、仁政才能感召人民、化育万类,使天人和谐一致,使人人团结奋斗,追求人类社会的最大的整体利益。这也是朱熹在《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中一再强调和深入分析的圣贤政治之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韩宏韬 《阴山学刊》2005,18(3):40-43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齐风》具有舒缓、中和、率真的审美特质。这与《诗经》时代齐国的经济基础、政治策略、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朱彦民 《文史哲》2001,(4):80-85
《明义士家藏中国文物展》中两片甲骨卜辞世所罕见。其中第22号版是第三期田猎卜辞,第24号版是第一期有关御祭禳病的卜辞。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闻一多对《诗经》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最为丰富,对《诗经》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诗经》研究的观念、方法是正确的,但理论与实践有时不尽相符;其二,他以廋语解释《诗经》之兴,与兴之本义、《诗经》创作实际以及古人对兴的认识皆不符;其三,闻一多认为“《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之廋语,无一实指鱼者”,对理解《国风》比、兴喻义有启发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此言《国风》中“鱼”的喻义也许是可以的,以此言《诗经》中“鱼”的喻义则不可。因为天人物我之间只要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便可比、兴,鱼与人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相关的地方,以鱼可喻多义,以鱼喻男女之事只是众多喻义之一,而不是唯一,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