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80后”文学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坛对“80”后写作大多持否定态度,批评应该进行,但同时也应该有反批评,任何一方的过于高大都会造成极端的灭亡,通过分析“80后”个体特色及作品,达到正确认识“80后”文学的目的:批评声音过大,“80”后再不敢涉足写作,文坛后继无人,褒扬声音过大,又势必会使传统因素丧失阵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应是对待这一群体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世纪初,“80后”写作已经从《萌芽》19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正式出炉的“新概念族”,扩展成了一场普泛性的青少年写作热潮。经过几年的演练后,已逐渐由当初含混、青涩的少年写作逐渐成为了一道颇具市场效应的大众文化景观。然而,缺少人生历练和知识准备的不足,又总使他们的写作呈现出了狭窄、重复、雷同的类型化弊端和忧郁、沉闷的少年强说愁基调。而传媒与书商为了“共同体”利益,越演越烈的热炒,则严严遮蔽了“80后”写作的致命硬伤。因此,对主流评论界而言,对“80后”写作的及时引导与批评,已经不能再沉默与缺位了。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末始,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新兴而强劲的浪潮———“80后”写作。“80后”写作从个体书写到集体亮相,呈现出以青春伤痕与狂妄为基点,低龄写作为卖点,媒体包装、商业炒作为支点的特点,冲击着文学、教育及社会生活各大领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此,此文试图从“80后”文本的解读来阐释在多元语境下“80后”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从而为当下文学创作走出困境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80后"写作是一个涵纳了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文化传播事件.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80后"写作既不是一种高水平的专业写作,也不是一种幼稚的"小儿科写作",而是一种极富潜力的青春文学写作.对"80后"写作的"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行政主导”是香港现行政制中的一大特色,历来为广大港人所认同。本文通过对香港“行政主导”体制作用、地位及具体运作的分析,指出“九七”后在香港继续保留这一体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的特色及其与现行体制的异同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具有强势的推动力量,然而外来的话语资源与本土的现实语境之间具有难以弥合的裂隙。文章从女性主义的“女性气质”、“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系列范畴的情形入手,揭示了本土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写作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种种误读或疏离处境。  相似文献   

8.
“送”“给”等构成的给予表达如“NP1+(V)给+NP2+NP3”,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参与者的从缺,其从缺等级,一般认为是:主语〉直接宾语〉问接宾语/介词宾语。但这一概括不适用于“给”的参与者的从缺情况:NP2(即间接宾语)从缺为主,占80%,而NP3(即直接宾语)的从缺仅占10%。文章指出,三个参与者及其互动关系所组成的是理想的认知模型。理想的给予可划分为转移次事件和到达次事件,分别由“V+NP3”和“给+NP2”表达。以理想认知模型为基础,受人类思维方式“部分转喻整体”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转移次事件终点次事件认知给予事件,映现在语言表达中就形成了参与者的从缺。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80后"写作产生的文学背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索"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的关系。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80后"写作除具有与主流当代文学显著的断裂特征外,还有对主流当代文学的承续,这种承续尤其表现在对先锋文学的模仿上,"80后"写作的实验性、反叛性及其"去儒化"的精神指向昭示其先锋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写作”一词古已有之,“写”“作”二字更是源远流长,并各有若干不同的渊源。作为民族文化的凝结,“写作”蕴意丰富,而又可与中西现代写作观念相融通。今天我们对写作反映客观世界、抒发主观情志性质的认知,对写作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的肯定,其间均已悄然可见。“写作”含义的形成和演进,正是我们的古人对汉语语言材料的聪慧选择和精当塑造。  相似文献   

11.
《庄子》散文纵横恣肆,想象丰富,机智幽默,辞藻瑰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它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并用具体的形象认识社会、反映社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据“注意假设”理论和“互动假设”理论,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意识增强式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意识增强式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关键信息更加明显,写作课上教师通过提供足够可控的、有规则的语料,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突显重点信息,鼓励学习者从突显的语言输入中有意识地寻找相关语言信息,激化认知过程,从而输出新知识并巩固旧知识。实验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做问卷和测试进行定量研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和双因素混合方差分析检验得出结论。问卷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强化了学习者对词汇修辞、小句修辞和语篇修辞的认知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模式提高了学习者的英语写作修辞能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意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借用成功模因的三个标准和四个生命周期等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从强势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两个层面以及模因的表达、传播两个阶段来解释网络语言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优势,并总结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比修辞是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应用语言学新兴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的写作实践。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近年来,对比修辞研究将认知及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其理论体系,从跨文化修辞的新视角探索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在母语及二语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修辞研究及二语写作的教学与实践具有直接、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具备一定的修辞知识和修辞能力非常必要。本文从教材中摘选出修辞例句,进行分类和分析,旨在探讨培养当前大学生英语语用系统的修辞意识,从赏析角度提高修辞素养,提高学习者的英文欣赏素质,进而提高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在分析修辞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修辞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指出修辞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登泰山记》是体现其三合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在钻研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紧扣《登泰山记》的原文特质和作者意图,可以证明:《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由此可以推论:作品特质、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为诠释活动设下的界限不可跨越,否则,任何诠解都难免与事实枘凿。  相似文献   

17.
词汇复现是篇章衔接的重要手段,是词汇衔接理论中的重要方面,对篇章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词汇复现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在差异对比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两方面。今后,应加强词汇复现在英语写作中的定性研究;从修辞学角度探讨词汇复现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通过考察词汇复现在写作中的应用情况来探索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历史散文。修辞技巧的成熟应用,上古语言特有的古朴质实,实录中孕育的记语体例,以及言者阐述政治观点中产生的基本论证方法,对先秦诸子、历代政论文、史书体例、官方文书以及后世行文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修辞学为经写作研究为纬,不同历史时期修辞学和写作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出,作为写作研究之源泉,修辞学理论体系对于写作研究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