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子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敬畏,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法律,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且可能葬送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苦难止于诗     
韩石山 《可乐》2010,(5):45-45
一位年轻朋友,大略知道我的经历,一次闲谈中说,他要是有我这样的经历就好了。我昕了正色言道,还是没有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苦难更是这样。可怕处在于,苦难的度,是不可预知的。可以预知后果的苦难,也就不成其为苦难了。  相似文献   

3.
苦难止于诗     
一位年轻朋友,大略知道我的经历,一次闲谈中说,他要有我这样的经历就好了。我听了正色言道,还是没有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苦难更是这样。可怕处在于,苦难的度,是不可预知的。可以预知后果的苦难,也就不称其为苦难了。该是怎样一个度呢,年轻朋友问。想了想,我说:止于诗。就是说,如果这个苦难,还有些诗意,能引发你的诗兴,就是在度内,若是没有诗意,引发不起你的诗兴,怕就在度外了。这时你就要特别留意,不是留意有没有诗意,而是想办法先活下来再说别的。看他一脸的疑惑,我便说了自己的几件小事。文革中最让人害怕的惩罚,有一种叫“办学习班”。…  相似文献   

4.
时下有的人动不动就要向对方发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有点来头,决非寻常百姓,更非等闲之辈,他自认为他的尊姓大名一亮相,肯定让人吓得魂飞天外,大跌眼镜。 河南灵宝市有位威镇一方的地税局稽查分局局长卫建设,此人横行霸道,做生意的没有不对他畏之如虎。一个体户在朋友的办公室里碰到了这位,因为翘起的二郎腿没有放下,更没有给局长大人倒茶、让座。于是卫建设大声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那人回答说不认识。卫建设大声  相似文献   

5.
雪小禅 《可乐》2008,(2):30-30
我有个初中同学,没有考上高中,16岁就出去闯荡了。一直以来,我从心里有些蔑视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偶然一次同学聚会,让我改变对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宗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而在那些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和人们没有自我主宰力量或自我主宰力量较弱的时候,宗教意识的产生就有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苦难就是宗教的光明。  相似文献   

7.
<正>漂亮的人会因为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不漂亮的苦难没有体验而不容易接受"色差"的概念,对他自己享受着"色酬"也浑然不觉。而另一方面,那些不漂亮的人士也不容易接受我的理论,他们不是没有切身体验,而是因为体验太深了。正因为受挫折过多,为了维持心理平衡,保持自尊和自信,所以他们极力否认色差的存在,并对"色酬"有着很强的敌意。这些人很难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反对。  相似文献   

8.
微博汇     
《人生与伴侣》2014,(10):53-53
微哲 @班主任的课 我们发状态传照片,不是为了告诉谁,我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而是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搬着凳子无事可做晒太阳的时候,能拿出自己的流水式日记看一看,回忆一下那年那月,和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自己年轻时的容颜……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活得真实而精彩。 @读书 每人会经历一段咬紧牙关的坚持。在那段时光,你倒下了,他挺过去了,所以他成了你的榜样。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忍受苦难的能力。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在舞台上听掌声的,另一种是专门负责鼓掌的。你忍过了苦难,你就是强者,要么听别人的掌声,要么为自己鼓掌。  相似文献   

9.
袁岳  孙淑琴图 《可乐》2011,(7):77-77
王均瑶我见过一面,之后到他去世我都没有再见过他;我也见过华罗庚教授一次,之后到他去世也没见过。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大部分人我们这一辈子只会见一次面,这还没包括那些一辈子从没见过的人。我曾在很多大学做职业演讲时给在座的同学说:"也许这是这辈子我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10.
老师     
"老师"现在是个泛称。在我眼里,老师就是那些年纪较长,而又没有其他合适称呼的人。我们小区有个开黑出租的,用车的前一天,我给他打电话预定。  相似文献   

11.
我在旧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对广大劳动人民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血淋淋的事实,我是见到不少的。但是,由于自己出身剥削阶级家庭,思想上的阶级烙印很深,没有亲身受过那些苦难,对那人吃人的事实虽然有些感受,但不深刻。从许多同志的回忆对比中,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旧社会是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新社会是一个无限光明的社会,幸福的社会。 在旧社会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官僚、买办、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工人、贫下中农所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形容,数之不尽。  相似文献   

12.
修敏 《新少年》2009,(4):40-40
清明节要到了。我来到海边,把一只只写满思念悄悄话的小纸船放进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时,一颗颗冰冷的泪水落到我的腮边,手背。“亲人哪,您是否也在想我呀?您是否还想让我做您的宝贝呀?”大海没有给我任何回答。姥爷走了,他不再理会那些爱他的人。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一位出色小说家,他对原生态生活的书写,对人性的剖析,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言说,使他的创作有一种直面现实的社会担当。他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苦恼》在主人公塑造、苦难叙述、人性剖析以及情节设计诸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小说家竟有如此这般相像,不论它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深层的因果关系,对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3个"3"的故事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龙卷风横扫多伦多北面的一个名叫巴里的城市。这场灾难造成许多人死亡,数百万美元的财产被毁。星期天的晚上,泰利米迪亚通信技术公司的副总裁鲍伯·泰姆卜莱顿看着街上的断壁残垣和汽车残骸,认为必须竭尽所能为这些遭受苦难的人提供帮助。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五,鲍伯把泰利米迪亚的所有行政人员都召进了他的办公室。在一张活动挂图的顶部,他写了3个"3"。他对那些行政人员说:"从现在开始,你  相似文献   

15.
张鹏 《百姓生活》2014,(4):32-33
2013年10月25日,在西北师大附属中学一间阶梯教室里,一个身高才1.4米,体重只有20公斤左右的大男孩镇定自若地说:“我觉得身体的苦难是命运的安排,但是精神和信仰是我们可以选择并坚持下去的。为什么要把苦难经常挂在嘴边呢?一个身体上残缺、很苦难的人,他需要的不是一种关爱,最重要的是平等……”  相似文献   

16.
有的评论家曾指出巴金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平静的、和悦的,他不曾有过灵魂的宁静,他的拿手文章是悲哀,“他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事实上,巴金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包含有悲剧性的故事,笔下人物也大都有悲剧性的命运。他给自己那些心爱的人物常常安排了不幸的结局,即使杨木华大夫,作品最后也暗示了她的死亡。在这些悲剧人物中,作家尤其喜欢写优美的女性,写各方面都超过男性的女性。李静淑与杜大心、张文珠与李冷、李佩珠与吴仁民、鸣凤与觉意、瑞江与觉新……直至《纪念萧册》一文中的萧珊与巴金,他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活在毁灭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黄克敏 《新天地》2017,(8):48-49
坎坷的命运从来都没有成为我人生旅途的障碍,读书是我的精神食粮,知识浇灌着梦想.强烈的求知欲望,照着我前进的路.直到我退休后,仍在心灵治疗的路上不停探索.我发现,生活上的苦难好克服,心灵上的寂寞却不是药物能治的.我逐渐萌发了当诗人和作家的愿望,想以文学为桥梁,走进他人内心,共筑心灵花园.  相似文献   

18.
那些说永远守候的人早就纷纷有了家室,他们的话,我都不信,你却信了……大学时,她已然出色得惹眼,人品样貌学识,纵是女生也不得不称叹。而他,淹没在一群为她倾心的男生中,再普通也没有。然而,事态的发展总让人跌破眼镜无数,三四  相似文献   

19.
别忘施舍     
叶华荫 《社区》2002,(16):30-30
无论能力大小,或多或少,帮人于危难之时或困境之中,这是我们做人的本分和良心。无论是在大街小巷,抑或是在田边地角,无论何时何地,一旦有人向你伸出求助的手,朋友,你可千万别忘了给予一定的施舍和帮助。特别是对那些老弱病残的人。因为,同情和爱心是一种良好的美德,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希望所在。我曾在街上遇到一个指甲修长的肮脏男子,他跟我说他的钱被坏人抢了,回不了家,要我布施些小钱给他作路费。我说:“人家抢了你的钱,为什么不把你的宝贝指甲也抢了去呢?”其实,我心里明白,他是一个没有被谁抢过的健壮的人…  相似文献   

20.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