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在对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低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其中高三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察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认同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因素,提出了今后培育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语言测试的方法,对3700余名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汉语学习水平进行了调查。在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集中考察了维吾尔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的发展状况及其与汉语学习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进行了调查。被试对汉族人和泉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以正面与中性的印象为主。被试认为,汉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爱吃菜、勤劳、团结、小气、自私、爱国、朴实、节俭、爱喝酒和追求享受;蒙古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勇敢、凝聚力强、游牧、爱喝酒、野蛮、高大强壮、擅长摔跤、好客、好斗和能歌善舞。  相似文献   

6.
回族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对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维护、对政府的认同、对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恪守、对宗法的认同、对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方面。理解回族的国家认同,必须考虑到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性与宗教性。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回回”入中国籍贯、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同化与尊重、歧视与不争反应模式的出现、“五族共和”思想与抗日战争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对回族建构国家认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回族国家认同的身份既体现出回族的中国人的国民身份,也体现出回族的穆斯林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问题无疑是当今民族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且饱含争议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意义上的群体认同,在西欧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国大革命后大规模缔造民族运动而建立的。因此,从理论上,民族认同建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政治制度对民族认同形成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多元文化认同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各民族之间对他族文化的彼此认同;三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实现多元文化认同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手段,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就实现多元文化认同功能而言,尚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认同与人类思想活动密切相关,具有多重性、流动性和情境性特征,在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其特定的结构,需要具体的分析才可能深入理解.社会实践表明族裔民族认同的存在并不必然削弱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多民族国家的族裔认同,国家凝聚认同进程不是仅仅以命令式的强制获得,而是要在富强、民主、文明目标实现中,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顺应认同生成、发展、变化和存续的规律,在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各民族平等,推动民族团结,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获得.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民族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素质是一种群体素质,即民族整体素质。它不仅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和道德素质。民族素质的提升将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加民族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激发我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是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渐次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流,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也在加快,新的民族地域格局正在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城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该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天穆镇A社区回收的12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期对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将城镇化与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问题紧密结合,以巴仁乡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地位转变为主线,对巴仁乡打工妹的家庭资源的支配权、家庭主要事务的参与权、自主择偶程度以及对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评价等几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系统的田野调查,找出外出务工经验对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的影响,并对经济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这一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但目前受内外因素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认同客体不全面、主体不均衡,主体在知、情、行上不一致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满意度;提升理论的大众化程度。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国力”,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长期稳定的多民族聚居杂居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生现象是普遍的,通过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新疆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生的产生原因;其次,多民族多语言文化互动条件下的各民族认同情况表现出诸多特点;第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互动对民族认同也产生不同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新疆多元语言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华锦木  梁云 《西域研究》2007,(4):115-118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娱乐活动,通过对这一民俗事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族个性发挥、崇力尚争和开放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