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1,(14):108-111
“危机”由“危”和“机”二字组成,说明“危难”与“机遇”往往是一体两面。处理得不好是“危”,处理得好却往往伴随着“机”。这是从造词中凸显的中国人的重要智慧。  相似文献   

2.
危机常在,而巧渡危机的智慧并不常在。作为一个 优秀的企业或企业家非但要善于应对危机,化险为夷;更能在危机中寻求商机,趁“危”夺“机”。" 古今中外,把危机变成商机的事例亦不在少数。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猛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置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抢救珠宝财物,而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  相似文献   

3.
【是危是机?】 2008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对这场危机,对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究竟是“危”还是“机”?  相似文献   

4.
曾立平 《经理人》2009,(6):72-75
优秀的CEO都是驾驭危机的高手,面对外部挑战,他们总能发挥自身的领导能力化“危”为“机”,带领企业在经济谷底期逆风飞扬。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危机     
危机的形态多样,既有像“非典”疫情这样影响面积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也有美国“9.11”事件这样的国家安全危机;既有像格兰仕前不久被误称为“假世界名牌”这样的品牌危机,也有康泰克含PPA 这样的产品危机;既有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泄露的严重危害性危机,也有诸如餐馆食物里发现异物衍生出的危害性较小的危机。虽然对不同的组织来说,面临的危  相似文献   

6.
贺海峰 《决策》2010,(6):32-34
一场又一场危机不期而至,试图打断无锡的“快乐增长”。“60后”市委书记杨卫泽,能够带领这座明星城市完成它化“危”为“机”的惊险一跃吗?  相似文献   

7.
张镖 《管理科学文摘》2012,(10):200-201
欧债危机已成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再次探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此置之度外,中国也不例外。只有深刻总结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启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欧债危机在持续发酵,欧元区危机在蔓延,欧债危机给中国究竟带来的是“危”还是“机”?我们需要根据各方情况作出不同反应,前瞻性地预判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宏观政策调整作出预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经营环境转变,常处于“非稳定状态”,危机无时不在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经常出现“短命现象”。我国不缺乏将企业做大的企业家,而是缺乏将企业做强的企业家。许多企业只注重向前发展,危机感不强,危机管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正视危机管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时代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企业危机的演变过程社会燃烧理论指出,社会系统从井然有序到杂乱无序,最终可能导致衰亡(即社会爆发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其内在机理实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系统逐渐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面对普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和责任,企业家是否拥有自己虔敬的政治期待?应该是有的。在西方,没有一个资本家会告诉你说,他是为利润生活的。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人的伦理也不是金钱至上的。中国传统中有“义利之辨”。商人精神里包含着“济世”的使命感,更有所谓“儒商”和“商而优则学”,近代中国有许多人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当代中国更有许多人是“弃官从商”,因为谈改革不如干改革,他们干得很成功。中国人从骨子里潜孕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一个人有了一些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他就可能从传统中很自然地接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承当。当然,企业家还是企业家,他们造福社会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一些企业家不说企业家该说的话,而是动不动就唱高调,办企业不是向市场看齐而向政治口号看齐,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事实上是最缺乏理想和政治期待的。做企业的人清楚,单纯的经济环境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家有理由希望企业、社会和政治之间在信念上形成相当同质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经理人》2009,(5):54-54
很多人听到我之前的演讲,觉得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状况的看法太过悲观。我不是悲观,只是客观地讲了我所知、所发现的事实。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成功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必须告诉全国企业家一句话:中国的企业家,只有个人艰辛的奋斗过程,没有一个人经历过洗礼。很多企业家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诞生的,而他们诞生的主要机缘在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刘结铭 《经理人》2006,(9):98-98
对慈善的漠视,就是对企业形象和个人品牌的漠视!在被称为慈善家乐土的美国,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几近散尽家财,某房地产大亨不但捐出了全部财产,甚至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与之相比,中国企业家们难道不应该拿出点行动?企业家不是“赚钱机器”中国企业家们积累的财富中,有一部分是属于他个人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其领导和组织相关的人劳动获得的,因此,他应该肩负起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投身慈善,是履行这种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慈善理念也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对慈善的漠视,就是对其企业形象和个人品牌的漠视!而一个…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企业家的价值不只物化为企业家为个人和企业创造的直接物质财富,企业家在提升公司竞争力、影响力、品牌力及未来价值的隐性能力上,更是值得关注。2005年当选的新生代企业家大都处于“PK”的一年,通过PK带动价值链的提升, 从而“创造一个真正的整体”。他们通过PK,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管  相似文献   

13.
调控民意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策略。随着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日益广泛化、复杂化,公共危机的常态化,使得政府作为“消防队”的角色难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危机的管理。因此政府必须学会调控民意,调动公众参加危机治理。做到撒播公众信任的种子,避免民意绝收;调整公众舆论的走向,避免民情失衡;注重公众利益的维护,避免民怨泛滥;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避免民力分散。从而更好地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实现危机向机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强大之路     
做大做强追求卓越是一切企业和企业家的终极目标,中国也不例外。但在改革开放前若干年,中国没有企业和企业家的概念,只有工厂商店和厂长经理,而且清一色是国营,囊括了几万人的大工厂及几个人的小粮店煤店副食品店理发店。那时若提“做大做强”,无异于痴人说梦。  相似文献   

15.
“生于忧惠,死于安乐”。一个民族若长期缺失危机教育,就会缺少全民族的危机意思,当人们普遍不识危机为何物时,一旦危机突然降临,难免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开始时的重视不足到随后的惊慌失措、方寸自乱。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危机是无处不在,无论政府、企业、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情况,就如三鹿奶粉事件,政府、企业、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搞好危机管理就至关重要了,对于政府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对于企业可以避免倒闭,从而也可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个人可避免犯错,更好的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6.
郑晓芳 《经理人》2009,(12):48-49
什么样的领导力要素更能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获得上佳表现?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曾说:“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9年,那些带领企业逆境求生、逆风飞扬的“A+”企业家们,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何谓危机时期的卓越领导力。  相似文献   

17.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半数的国内企业家具有较强烈的国货“危机意识”,他们“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目前国货从总体上看,已处于危机之中”这一说法。 本调查由《北京青年报》委托北京勺海市场调查公  相似文献   

18.
怎样做一个企业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释,但是企业家应该做什么,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做“懒蚂蚁”,即“出思想、出智慧”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9.
黄荷 《决策探索》2009,(6):19-20
2009年,将是政府干预所创造的“希望”与市场萎靡所导致的“失望”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和争先恐后赛跑的一年。危机面前,没有旁观者。继2008年11月政府出台刺激经济4万亿“输血”计划之后,中国经济振奋精神,竭尽全力“危”中寻“机”,“造血”能力提升能真正带动经济复苏,经济增长出现可喜亮点。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登封市召开的“设立集体暨个人慈善爱心基金动员大会”上,郑州市磴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占国个人捐赠慈善爱心基金1000万元,分十年完成。这是登封市向慈善事业捐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