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迦梨陀娑剧作《沙恭达罗》源自《摩诃婆罗多》里的一则插话,两者在题材内容上很接近。然而剧作在神性之纬上凸显了人性视角,创造出了迥异的主人公形象。就人物身份而言,插话凸显主人公的神性血统,剧作则赋予其凡人特性;就人物性格而言,插话里主人公表现出史诗中英雄人物的英气,同时杂有些许世故和狡黠,剧作则力图以人性视角重构主人公柔性的一面,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就审美品格而言,插话赋予主人公原始神性之美,剧作则赋予其灵肉双美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畅 《东方论坛》2003,(1):58-65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人本精神自然地、不自觉地乃至自觉地进现、强化甚至稳固、发展.这种情况到了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与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描绘了特殊历史境遇下一个畸形家庭的悲欢离合,多鹤、小环和张俭这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在矛盾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达到了平衡.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真情与善良,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界限,彰显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乱世佳人》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和梅兰妮。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征、爱情观和人生观,并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小说所体现出的两性关系。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背景之下,女性的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崛起。  相似文献   

6.
宗教批判——神性与人性的僭越与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下,如何看待人与宗教的关联,反思宗教如何与人类共存?在人性与神性的现实思维框架下,建构一种怎样的内在逻辑,从而引导两者在世俗与神圣的交织中融合、挣扎、潜行?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现状的思想映射。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正确厘清宗教的功效与消极影响是宗教批判的价值所在。为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从宗教的产生、信仰的特质、人类自身的反思等视阈,以期解读它们的隐晦、深邃、现实的冲突与媾和等,并通过对宗教的反思与批判,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一座连接思想与灵魂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宗教文化及社会伦理学,对<黑暗中心>主人公马洛进行形象分析.马洛以朝圣者的心态远赴非洲,开始他的心路历程.但朝圣之旅最后却沦落成了文明祛魅和灵魂救赎的探险.经过一番精神洗礼和自我拯救,马洛变成了一位背负十字架,代人赎罪的孤独行者.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最新小说《叛逆自我》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一个小男孩和一位年轻女人之间,美丽而又痛心、离奇的逃亡故事,体现了人性的矛盾、善良、坚强和勇敢。本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线索,结合对该小说中典型对话的分析,推导出隐含的会话含义,剖析了男主人公切和女主人公黛尔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曲折的情感历程,旨在从这一角度深化和诠释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的东西方虽处于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下,但都提出禁锢肉欲的宗教主张.<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追求激情而为清教视为恶行,在受教义的"逼迫"下苦行赎罪的过程中由于善举而化恶为善;而<金瓶梅>的女主人公潘金莲与白兰一样犯有通奸罪,但由于当时纵欲的社会背景和腐化的僧尼队伍无法让她的灵魂受到约束,使其在邪恶的道路越走远,并同时以其邪恶加重社会的邪恶.对两个主人公的对比分析,可见有时人是需要象白兰身上的A字来唤起内在的良知,不致使人性恶代代相袭.  相似文献   

10.
《新约》福音书描绘的玛利亚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和慈爱忍耐的圣母,并未被赋予神性。从基督教早期延续至今的“圣母子”题材艺术作品,刻画出不同的玛利亚形象,经历了从神圣、人性、世俗乃至地方化的演变。圣母艺术形象的演变折射出基督教产生以来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演变,反映了宗教与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