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一种浑融性的意识形态,神话既是古代先民们感知世界与自我的质朴方式,也是孕育宗教、文学等的母体;它不但是各民族文学辉煌首页的重要构成,也是后世许多作家创作的题材源泉。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一股神话主义的创作倾向,对神话故事的现代解读又演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所区隔的发展取向。一种是从广义社会变革视角出发去透视文学问题和文学变革,一种是从具体文学问题和文学变革视角出发去看待文学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前者我们称其为一般社会理性文学变革倾向,后者我们称其为艺文理性文学变革倾向。在中国文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学变革倾向的相互纠结和绞缠一直都存在,肯定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中的艺文理性变革倾向,发掘其存在的必然机制,不仅对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文学认识有意义,也对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格局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它既表现为文本中在文学时间中生成过程对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方面,又表现在文本结构与世界人生的异质同构引导接受主体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方面;既表现在诗情作品的审美接受中,也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类作品的审美接受中。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曾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过文学的特征:文学要用形象思维;一切文学都是宣传,但不是一切宣传都是文学;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应批评文学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瞿秋白的观点说明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英美文学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内容。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课堂上,多数教师倾向于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文学的见解;授课多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课堂讨论开展较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层理解和接受。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尝试以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引进学生——教师相互交流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当前某些杂文的小说化创作倾向进行分析探讨,指出这一尝试是一种文风的变革,它不仅使脱胎于散文的这一边缘性文体更具文学特质,且反映了变革时代不同文学样式的相互融合与变通,顺应了文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和中国文学中存在一个奇特的女性世界——女神文学和女胜文学。在这个世界中,女性是优胜性别,是主宰,是正义、智慧、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反差。其成因是:女性本能抗争,对父权社会的必要修正与母权的部分回归,反映女性社会功绩。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有三点差异:前者发祥早,后者出现较晚;前者富于浪漫,后者以写实为主;前者多配偶神,后者既有配偶,也有单身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然经过亚洲文学系统的诠释,因而探索以中国视角为向度的亚洲文学阐释系统能够完善世界文学研究体系。《亚洲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由东欧学者王和达等人集体编撰、分析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各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著作。借鉴该著作的文学研究系统,能够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框架,即审美意识形态引导的社会意识反映系统,关涉社会生产、生活与制度运行发展的文学阐释机制;以唯物史观的民族发展史为内容,即结合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结构视野,书写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互动关系的历史;以中外文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即以变异学的理论方法构筑世界文学交流影响的动态阐释系统。最终,探索一条以中国为起点,以世界文学为终点的、由内向外的文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反对文学的商业操作和政治操作的庸俗倾向,强调文学对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功用.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创作规律和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与其艺术人格相互映衬.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中生动的音乐图像包蕴了深刻的佛教文化和音乐文化内涵。姿态最美的伎乐天造像是佛国世界中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其所具的空间位置只能围绕在佛像的周围;图中所显示的18种乐器,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古代乐器的形制、演奏姿态以及当时社会音乐生活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向世人彰显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国音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进而产生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后的辉煌盛况。  相似文献   

12.
“认识世界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这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科学与文学既统一又对证,科学创造多姿的物质世界,文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科学需要理性的探究,文学需要情感的积淀;科学让战争更加残酷,而文学一直呼唤和平;科学有时伤害解剖生命,而文学一直在呵护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作品与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三要素的关系环节入手,梳理出齐梁文论家们对文学本体特征的认识,发现他们在普遍肯定文学外在语言形式的华美的同时,强调了文学情感性、想象性和生命性特征的内在统一。其中的某些观点可以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学尤其是符号美学对文学的看法相互参照和印证。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文学发展的混饨与无序是一种必然现象。表现在道德方面存在着作家社会责任感弱化、浮躁媚俗的倾向,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出现了道德的真空。对此,这篇谈话从:一、社会道德现状与文学的使命;二、道德转换与艺术家的人格重建;三、转变前景与批评的任务这样三个方面对当前文学现代化与道德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了前防性的批评与总结,提出道德重建不能脱离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和传统以及已出现的新道德因素;文学界和批评界应当建立起现实的、理性的心态,宽容地对待多元化的现实和多元化的文学;遵循艺术规律,在道德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全球化甚至是星球化(Planetarity)的时代,《文学:世界史》代表了世界文明/世界文学写作的一种有趣实践。《文学:世界史》的作者之一西奥·德汉教授将谈论他开展这一实践的初衷与深层动机,回顾撰写其中欧洲文学史章节时的经验,并思考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德汉教授认为,全球化和星球化的问题正在决定性地改变着整个文学景观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学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重写”人类文明、文学的过程中,阐释上述变化并迎接挑战,推动生成一种属于人类共同文明的世界/星球文学。  相似文献   

17.
面对思想贫乏、精神萎缩的时代弊病,文学应当坚守信念,呼唤理想,引导和改进现实,使人的生存趋于完美;文学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价值的世界,也是一个具有超验意味的象征世界,文学活动是赋予意义的活动。文学以其理想性的价值取向把尚处于现实与历史之外的东西,提前携入现实,使人的生存充满活力和希望。倘若失去这种精神,文学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期,散文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尊宋倾向,它与诗歌领域的宗唐倾向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当时复古文学的主流。这种倾向以经世致用为本,且主要聚焦于对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人散文的推崇上。当然,尊宋倾向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与流弊。无论如何,这一倾向对后来的唐宋派及其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明前期特定的政治环境、帝王之偏好、科举取士,以及文化渊源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了散文领域的尊宋倾向。正确把握这一倾向,有助于全面、客观体认明代文学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传统社会中,图像与文学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者并没有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然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和认知世界的媒介及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影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传统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受到了图像的空前冲击,  相似文献   

20.
宗教价值与审美情感──宗教与文学对话杨从荣宗教和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立统一;宗教需要艺术,艺术借鉴宗教,而人类既需要宗教,又更需要艺术。人与宗教、人与艺术、艺术与宗教构成复杂神秘的多元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