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方面,但也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对苏共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党内斗争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判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错误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分析;未能找到根除个人崇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潘正祥  许正华 《理论界》2008,(8):194-196
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苏联的国力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的巨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的背后,斯大林的许多行为对苏联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亦有负面的。探析斯大林各种行为对苏联社会心态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心态方面建设的得失,也能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华 《阴山学刊》2007,20(5):69-72
个人崇拜之风曾于苏联长期盛行,几乎弥漫了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近半个世纪时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首先,俄国历来崇尚皇权;其次,领导人长期实行集权统治;第三,干部任用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第四,政治高压运动不断;最后,领导人的虚荣心使然。个人崇拜现象的消除,既要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也要积极地从政治体制的改革入手,使得领袖个人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4.
唐阳昭 《天府新论》2007,3(Z1):12-14
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和谐富裕的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俄国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苏联社会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笫一阶级”的社会,而只是胚胎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措施,并固守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斯大林政治体制,苏联人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民主权利。由此使苏联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苏联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逐步动摇,苏联共产党逐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动因和成果栗守廉一、探索的初衷和动因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从1956年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开始的。建国初期,我们对如何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之甚少,基本上...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毛泽东认识的思维经历了从个人崇拜到理性审视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中,个人崇拜逐渐涌现,文化大革命更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推向顶峰。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提供了依据。随后,基于理性的反思,社会各界进行了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敬。从个人崇拜到理性审视,反对神化毛泽东和妖魔化毛泽东这两种倾向成为评价毛泽东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7.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一开始即存在误区,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别是第一阶段)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硬套到经济技术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误作为可以超越现代文明,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僵化的体制模式妨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少应从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李铁 《晋阳学刊》2009,(4):94-99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斯大林进行评价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的过错;他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评价,且态度慎重、方式多样。较苏共“20大”以前,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更为实事求是。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毛泽东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以,在评价斯大林时有强加干人和干涉别国内政之嫌,且带有某些情绪化的因素;毛泽东在为斯大林辩护时有些过度。这些情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着眼点是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毛泽东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为后来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刘新民 《理论界》2010,(10):36-38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苏共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出发点。这次大会也推动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1956年前的全面肯定转向深入反思。苏共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揭示得最系统、最完备的时期,这与苏共二十大的背景有关,但毛泽东在反思中又维护了这一模式。由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与苏共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大会不仅成为中苏分歧的起点,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中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在从苏联恢复战后国民经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时期,每年都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报告、文章,以及其他著作,这些文献都很好地记录了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好的经验,也有深重的教训,而且不少在当时看来是好的经验,后来由于情况的变化和执行中的问题,也还需要重新研究。这里,我们对  相似文献   

13.
张万杰 《学术论坛》2012,35(8):57-61,209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曾是世界社会主义左翼力量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斯大林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层面,斯大林思想都推动或制约过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大演变。全面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斯大林模式的成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都从政治路线的转变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些探讨基本上都是停留在上层建筑层面上的,未能深入解剖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因此很难得出较为全面的,有透彻说服力的结论。本文将从世界历史发展和俄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新经济政策末期苏联遭遇到的严峻社会危机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斯大林在这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本文考察列宁、斯大林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相异之处 ,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认识这一问题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当时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潮流最初尝试的产物。由于历史局限性,毛泽东的探索虽然没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但为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苏联在1935年到1938年间,开展了一次肃反运动,惩办了一批反革命分子,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扩大化,给苏联及整个国际共运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教训。扩大化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括客观的、主观的方面。其根本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敌人的破坏,但斯大林主观上的失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仅对此作些分析。一、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是肃反扩大重要理论依据应该指出,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斗争。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当苏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把这些反映在宪法之中。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宣布:苏联社会“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但是,斯大林对剥削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特点缺乏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鬼,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苏维埃的敌人,应当加以消灭。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推进,富农被剥夺了除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外的所有财产,并被驱逐流放到苏联荒凉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边远之地,这致使许多人悲惨地死去。苏联残酷无情地彻底地消灭富农,严重地挫伤了苏联人民劳动的积极性,破坏了苏联的经济,给无数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该世纪历史画卷的主页。斯大林模式的推行起初对苏联及其它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其指导作用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越来越难以奏效,其弊端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0.
宋黎明 《兰州学刊》2006,(9):125-127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首先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消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创了苏联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恢复和健全法制,加强党政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干部制度并首次提出了干部任期制的思想。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传统执政方式的冲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赫鲁晓夫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没有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体制性根源,无法根除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