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段文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69
根据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作用分担,大致可以将民事诉讼的类型分为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但是,现代民事诉讼并没有采用绝对的辩论主义或是职权探知主义,而是两种模式的交错混合体。对于实现民事诉讼真实发现的目标而言,也只能通过法官与当事人的共同努力始得实现。面对我国当下司法资源有限性与民事纠纷多发性之间的供求紧张关系,也只有在民事诉讼中发挥法官与两造的共同作用,才能推进公平适当迅速的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2.
陈彩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2):187-190
请求金额是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的一种,诉讼请求金额作为财产案件受理费的收取标准,很有必要在立案时就要求原告将其确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诉讼从立案到审判甚至到执行一般均会有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原告的实际受损额有时会随着诉讼的进行而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请求金额确定又不利于保障原告的实体请求权。鉴于此,本文就民事诉讼请求金额确定带来的各种价值冲突以及如何进一步对其规制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因请求金额确定产生的问题之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王琦琦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0-33
法官释明权是诉讼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行政诉讼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官释明权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应有之义,更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要"补丁",其价值在现今两大法系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彰显。在倾向职权主义模式的行政诉讼领域,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官释明权已经存在,法律规范也在其解释功能的缝隙中透露着释明权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理论上厘定和梳理行政诉讼法的法官释明权体现出一定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4.
刘欣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4-28,33
行政诉讼为督促行政诉讼当事人及时举证而引入证据失权制度,但证据失权在行政诉讼中并没有存在的制度根基。行政诉讼当事人及时举证,从性质上说是属于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协力义务,而当事人逾期举证是违反协力义务的行为,必须要从协力义务违反的效果理论出发,构建对当事人逾期举证的惩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孙永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75-80
法官的释明权虽然是法官职权行使的具体表现 ,但它却不是职权主义的表现。这是因为 ,作为厘定当事人和法院权利行使界限的释明权 ,在职权主义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也不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交错 ,而是当事人主义内在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正全面转向当事人主义的我国来说 ,就要转变对当事人主义的片面看法 ,建立完善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宋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3
法官释明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也有类似规定。本文通过梳理法官释明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德国、法国和日本)和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建立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了在我国建立法官释明制度的必要性,并且试图从释明制度的立法模式、释明权的行使主体以及行使方式和行使内容等方面构建我国的法官释明制度。 相似文献
7.
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呈现出两大问题:一是收入增长缓慢;二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包括农民内部之间及农民与城镇之间。农民收入变化存在上述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所致: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率低;间接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度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陈玮珏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58-62
民事诉讼和解是民事争议解决方法中最能体现处分原则,是事诉讼法最基本原则的一项制度。它对于避免诉累、即时解决争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司法实践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此提出解决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走向动态: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具体化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成泓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41-147
民诉当事人的具体化义务是指当事人应当就其主张进行详细表明,其主体是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以及第三人,客体是当事人的事实陈述。应负主张责任一方当事人的具体化义务的程度应依保障辩论主义实现的目的而定,而相对方的具体化义务程度主要根据应负主张责任一方主张的具体化程度确定。具体化义务可能因为证明责任减轻或事案解明义务得以减轻。具体化义务与修正辩论主义下的真实义务、诉讼促进义务、法官的阐明义务以及权利保障均有密切关联。我国民诉立法关于当事人主张或抗辩的规定不仅粗疏,而且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违反诉讼认识过程性的缺陷。为此,法官应当灵活运用法解释论,并妥适行使阐明权,敦促当事人及时提出主张。 相似文献
10.
李丽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3):157-160
法官的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英美法系民事诉讼法中没有释明权的概念,但其“管理型司法”与其类似。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我国的释明权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中。本文论证了释明权制度的基础是约束性辩论主义的诉讼模式,并针对我国现有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法官释明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44-47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并没明确规定法官的释明权,在实际中,法官的诉讼指挥权没有限度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正的失衡。在这一情形下,笔者建议引进国外的法官释明权制度。笔者首先分析释明权的含义和限度,然后进一步论证中国引进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任明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03-107
国家行为原则和主权豁免理论是国际法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当事人的利益.但是,两者极易混淆.国家行为原则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决定了它与主权豁免理论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存在本质区别.美国的司法实践活动揭示出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对国家行为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华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25-27
和谐就是差异协同,既讲统一,也讲差异与斗争。当前,有些人在"打造和谐"的幌子下,片面强调一致和集中,党同伐异,压制不同意见,这是对"和谐"涵义的曲解。对此,文章再次揭示"和谐"的涵义,为"和谐"正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归结原则将函数极限问题转化为数列极限问题去讨论,证明了函数极限性质与极限存在的判定定理,进而更清晰的刻画了函数极限与数列极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谢桃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16-21,56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卢建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87-90
以往人们对权力制约的关注视角和研究方法过于注重其“应然”性而忽略其“实然”性,使得所形成的权力制约理论并不能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权力制约应当从权力存在和运行的实然状态入手,在构成权力存在和运行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制约,最终保障权力的准确运行。 相似文献
17.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的大门 ,能否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 ,直接影响“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由于定义抽象 ,掌握这一概念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新的讲授方法———借助易懂的“过渡”定义进入极限概念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域外羁押审查可以概分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模式。职权主义模式将是否羁押视为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项,当事人主义模式则是法院被动听审。我国审查逮捕立法与听证化改革均未赋予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的权限,导致无论是历次修法还是当前的听证化改革,都因缺乏对模式的准确定位而陷入纯技术性的调整。我国的审查逮捕司法化改革,应当首先探讨模式定位问题,在回归职权主义本来内涵的前提下,赋予检察机关广泛的调查权,并最终建立程序密度高低有致的差序审查格局,而不应当将改革重点放在对有限案件如何进行对审审理之上。 相似文献
19.
20.
李萌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582-585
律师拒证特权因为能够协调平衡查明案情的需要与特定的利益或者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所以世界通行的司法实践都从不同角度进行明文保障的同时并给予一定的限制,以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明确律师拒证特权的保障与限制,不仅能够对完善我国证人制度提供理论思考,而且能够为我国拒证特权的司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