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希  相似文献   

2.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4.
儒学为人类提出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模型。基督教作为深植于西方民间的一种信仰,它在弥补法律的缺陷、完善道德的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精髓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和思想资源,挖掘这座人文宝藏,可以窥见多元民族文化的堂奥,并追寻当今世界根源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人类美学发展史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奠基者,由他们所开掘的东西方古典美学这两条宽阔的美学长河,并驾齐驱地奔腾了几千年。也正是在他们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中,鲜明地体现着东西方古典美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比,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都产生于奴隶制社会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它们又具有共同的性质,体现着共同的规律,即在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围,都把和谐作为美的理想。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本质的含义是讲在矛盾的对立中强调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平衡,即“中和”的思想。孔子  相似文献   

6.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和"无情有性",即佛性遍布于一切,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它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既有契合点,又有极大的不同.禅宗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决定了它所显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也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禅宗和基督教对自我意识各有不同的看法。慧能的禅学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分别体现了这一点。前者主张顿悟、“人佛不二”和超度,后者则强调“信仰的跳跃”、“人与神的本质差异”和拯救。这两种自我意识既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又相互平衡、相互解构。为了适应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应当建立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局限性的新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美学:独立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美学:独立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薛富兴东西方大致相同;虽然古代哲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思考,但作为独立自觉的学科形态,美学的产生则是近代才有的事。在西方,美学的兴起是中世纪宗教衰落的结果;在中国,自王国维、蔡元培和鲁迅等人将西方美学理论系统地...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艺术接受的背景。在文化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西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接受等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思维方式上,西方人重逻辑分析,中国人重体味;艺术接受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审美情感表现上,西方人喜则大笑,厌则大怒,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西方宗教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东西方宗教和文化领域里的博弈日趋激烈。继承和发展我国追求社会理想的文化传统,保持我国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努力实现我国追求社会理想与宗教信仰自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2.
王幸平 《理论界》2004,(6):318-319
自由是中外人们的共同追求。由于思维方式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中外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西方对自由的探索以知识的追求、权利的实现和本质的构成为主线;中国以精神的幻想、伦理的定位和境界上的实现为目标而展开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自由作为中外人们的共同追求,以争取人类自身的实现和对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是相同的。对自由的追求促使人类对自身的实现和文明的进步,又可谓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3.
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放弃过对至善至美理想人生和社会的追求.不同信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包括文学家们,提出了不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在这众多的理想社会模式中,中国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无疑是别具一格的.充满了审美的诗意的情趣,对后来的中国文人及民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把桃源理想放在人类文化坐标系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去考察,更能看出它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林精华 《阴山学刊》2003,16(2):40-44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之“友谊”,逐其根本是以宗法人伦之爱为核心,而俄罗斯民族之“友谊”观则奠基于西方基督教之“爱人如己”的理想,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以往俄汉民族对友谊的观念非常不同,同时.对友谊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又存在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审美现代性所彰显的审美独立与救赎,在沈从文的文论中成为一个对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共同改造和穿越的中国式问题.沈从文主张审美与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反对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但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将审美与启蒙功用联系在一起,从而扩展了审美范畴的社会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沈从文把思想文化的改造和人的启蒙教育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现代审美追求具有启蒙和人的心理本体建设的人文精神.其文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理想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构成了中国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传统.  相似文献   

18.
法治作为人类向往并追求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理想状态,存在着人类所共同认可的一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理性精神.这种共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搞清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个民族在法治的理念和制度上又必然各具个性.因此,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要以史为鉴,既要防止法治浪漫主义,又要摈弃法治虚无主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公共性"的视野与个体生存意义根基之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仰缺失为标志的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生存"意义危机",是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严峻现实;形而上学的被彻底流放和遗忘,使整个社会充斥着不无厚黑的所谓生存智慧、处世技巧,以及苟且偷安的自我保护术甚至还有损人利己的阴毒和狡诈,导致文化"公共性信念"、社会价值"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信念危机";无疑,共同的意义世界、价值信仰以及共同的文化信念,是社会迈向文明历程中的极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保证;从学理上讲,此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作为理想、价值信仰-信念的对象并决定着、支配着理想、价值信仰-信念的我们社会的本位价值观念与价值归宿定位的明晰化问题;二是对经济利益-功利的追求是否必然导致信仰的缺失和信念的茫然,即对经济利益--功利的追求--个人的日常生计能否与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价值信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付邦明 《中州学刊》2007,(3):233-235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