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明确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我军由于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在同敌人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林彪公然反对毛主席的这一作战方针,胡说什么:“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这就充分地暴露出林彪对抗毛主席战略战术思想,反对打歼灭战的丑恶咀脸。十大军事原则主张把敌人四面包围起来,核心是要打歼灭战。在战役、战斗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敌形成四面包围,就能使我军具备全歼敌人的物质基础,这样既有力量歼灭被我包围之敌和阻击援敌,又有力量应付意外情况。四面包围敌人,能使敌人陷  相似文献   

2.
<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曹,而曹操投入此役的兵力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兵力对比约为十比一。因此,官渡之战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曹操则仅得兗、豫三州,况且后方又不稳定,总的力量对比,曹方处于劣势,无庸置疑。曹操说得十分明白:“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将寡。”不过就官渡战役而论,《三国志》记载曹操兵力如此少,恐有失实之处,且与有关记载亦有矛盾。对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指出:“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我以为袁曹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3.
浮山阻击战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迫不及待地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我军执行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所在的太岳区四纵十三旅三十九团先后参加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  相似文献   

4.
辽沈战役中,毛泽东“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跃兵千里直取锦州的战略战术,与王船山所论述的五代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在灭梁战役中敢于甩开后方、集中优势兵力千里行军直插敌人心脏的战略战术极其相似,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湖湘军事思想的学脉渊源。  相似文献   

5.
在同国内外敌人进行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搏斗中,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制定了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为我军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军事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的基本精神,它的核心,就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避敌之强,击敌之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我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认真运用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因而所向无敌,百战百胜,由小变大,转弱为强,化劣势为优势,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取得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事实证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相似文献   

6.
捉舌头     
在1952年10月份的上甘岭战役中,我任志愿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侦察连副指导员。 那天,我们就要由坑道转人进攻,恢复表面阵地,但对面六号阵地的敌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士兵情况有无变化,我们不太清楚,为确保我一O六团攻击顺利,减少进攻中的伤亡,首长命令我们再次深入敌人阵地侦察,摸清防御情况,方便时可捉一“舌头”回来。 深夜,万籁俱寂,只有敌人的探照灯不时扫过我方坑道阵  相似文献   

7.
<正>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西化运动,李鸿章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李鸿章自1862年带淮军到上海,与洋枪队接触,就“深以中国军火远逊外人为耻”,“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于是尽力倡导洋务。声言若不谈洋务,则“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李鸿章虽没有留下有关论述洋务的宏篇巨著,却称自己的洋务实际是“得手文字”。通过李鸿章的活动,来探讨洋务运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一) 海禁大开,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的前提。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这个由海上来的洋敌,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他们攻占京师之后,并非为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利”。同时,“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如要以兵力  相似文献   

8.
刀劈三关战襄樊 1948年5月,中央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部队更名为中原军区野战军。为了开辟汉水中段,建立战略前迸基地,6月13日,刘邓首长下达了老襄战役作战命令。 老襄守敌为第15绥靖区,特务头子康泽为司令,郭勋祺为副司令。我兵力与敌比较只略占优势,不能同时分兵围歼老、襄两地之敌,刘司令员乃决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奔袭老河口、谷城的敌人,然后沿江东下,包围襄阳、樊城。 战役第一阶段的老、谷作战于7月2日开始。我军以神速动作胜利完成老河口、谷城地区的作战任务后,日夜兼程,合围襄樊。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靠山傍水,城南群山耸立,为其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相似文献   

9.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几十年来,我军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打了许多漂亮的歼灭战。新开岭战役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我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战略战术原则,在新开岭地区集中了三个师(八个团)的兵  相似文献   

10.
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的客观原因为日军在初战得胜后骄纵胆大,孤军深入,加之作战地区全为山地,日军运行困难,孤立少援,较为被动.其主观原因为我统帅部抓住敌方上述弱点,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一举将敌包围而予以痛歼.此外,我军在这次大捷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战斗作风,亦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诗歌 《海夜歌声》 柯仲平著,长诗,上海光华书局1927年出版。长诗描写:月明之夜,诗人乘一叶孤舟在海上漂泊,“腔腔情血变狂歌”,他控诉敌人的残暴:“你们追杀我!你们都在追杀我!”他要“朝沐爪于溪,夜磨牙于泉”,要“斩敌人,视敌人如泥土所制成!杀敌人,视敌人如一草一叶的化身。”但在处于优势的敌人面前,诗人又感到力不从心,怒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朝鲜停战的实现,我军于1953年5月13日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役。我军有计划地实施了三次进攻。面对"密苏里防线"精心组织大潜伏在第二次进攻时,志愿军第20兵团以进攻据守在北汉江以东883.7、902.8、973高地一线之敌为突破口。这几个高地地势高,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防守的敌人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基本阵地构筑有坑道式的掩蔽部,并有大量的地堡群和各种障碍物,工事相当坚  相似文献   

14.
★响堂铺战斗的尖刀连 1938年2月,为配合友军反攻太原,129师分散活动的各主力部队相对集中,向正太路东段井陉地区的日军进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接连打了3个成功的伏击战。前两个伏击战是按刘师长“吸打敌援”的思想打的。刘师长说,所谓“吸打敌援”,就是以一股部队佯攻敌人的军事要地,以主力埋伏在敌援兵必经之路,伺机伏击之。吸打敌援,选择佯攻点很重要,他说:我们要打敌人不能独立坚守,必须求助外来援兵的目标,就是古人说的“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第一个伏击战是长生口之战。正太路河北井陉西南的旧关,是井(陉)平(定)公路上的重要据点。刘师长命令386旅第771团和772团埋伏在  相似文献   

15.
易俭如 《老友》2011,(10):6-8
烽火岁月里.他在正面战场与敌人真刀真枪拼搏厮杀,一身英雄豪气,令人敬佩不已;而在隐蔽战线隐姓埋名,他充当“孙悟空”,钻到敌人的“肚子”里,能屈能伸,与敌斗智斗勇,一副侠肝义胆,照样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6.
姜妍 《源流》2011,(17):24-25
1911年10月5日,即辛亥革命前五天,黄兴致信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谈到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设想:今汉阳兵器厂既归我有,则弹药不忧缺乏,武力自足与北部之兵力敌。长江下游传檄可定。沿京汉铁路以北伐,势极便利。这一年四月以来,黄兴组织  相似文献   

17.
1950年1月下旬,解放战争在云南尚未结束。陈赓将军遵照毛主席关于“敌逃必追、追必到底、不歼不止”的作战方针,命令我13军组织轻装部队,依靠傣族人民的支援,在滇桂黔边区纵队(简称“边纵”)第九支队和卢汉起义部队配合下,穷追猛打逃过元江的国民党残军,力求把敌人消灭在国境线内。当我军追至澜沧江边的橄榄坝时,发现敌踪。但澜沧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过江没船;江两岸,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敌情不明,道路不熟;部队不懂傣语,怎样取得群众的支持?回到指挥所,师首长召开“诸葛亮会”,请大家献计献策,研究如何渡江追击敌人。就在会议正进行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原简威王问(一背)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合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厕,是胃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适(敌)弱,我众适(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  相似文献   

19.
1947年夏,我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蒋介石急忙拼凑了30多个旅的兵力,对我进行围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率一部主力部队转战到了淮河以北地区,在那里寻找战机歼灭敌人。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另一部主力部队,仍然坚守在大别山区。我当时被分配到邓政委那里当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语义合成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于”表示语言所表示数、量或客观事物之间的相等关系。从句法结构上看,“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都是主谓结构,但是用于不同语域中的“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状语有差别,这表明:用于叙事语域中的“等于1”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和用于科学语域中的“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在认知层面和图式上有差别,“等于1”和“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合成和语义提取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