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肖炎 《松州学刊》2000,(2):49-49
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行进的轨迹称作人生。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劳动者制造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产品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因而价值有高低。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我们通过不同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禁忌·禁忌语·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波 《殷都学刊》2003,(2):104-107
禁忌孕育了语言的灵物崇拜并催生了禁忌语。禁忌语是禁忌观念的反映 ,是社会文化的镜像 ,是社会禁忌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委婉语只不过是在对词汇禁忌的精雕细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替代形式 ,而新生代的委婉语却是在人们禁忌观念的嬗变中涌现出的礼貌用语或者“化妆词语”。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任何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着政治统治与被统治、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或命令与服从)、政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相应的政治秩序.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既需要政治权力的塑造,更需要政治合法性的维持.因此,对政治合法性的含义、区别、功能进行研究即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政治秩序如何持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前社会凸显出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都与新产生的利益群体及利益的分配有关.这些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乃至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如期实现.应在认清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不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努力保持社会稳定,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西方及现代法治思想都建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之上,我国悠久的人治传统的病根是否就是人性善?厉行法治是否就该倡导人性恶呢?以史为鉴,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基础正是人性恶,但它却是一种实质上的人治理论。由此可见,人性善、恶之于人治、法治只是理论上的逻辑前提,倡导法治,不应人为地贬低人性,排斥德治。历史证明,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必定也是一个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生活需要激情,生态需要保护.   从世界遗产--三江并流采访归来,我脑海里总是不断交织着两种画面:一面是能净化灵魂的威严雪山和晶莹冰川,一面是峡谷荒坡江水浑浊.在同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出现这样的强烈反差,对于任何旅游者来说,也许都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德布鲁均衡价值论,凡此三者,都存在重大缺陷。都不适合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存在。应当用“纳什均衡”取而代之。纳什均衡也因存在两大缺陷而不甚合用。“自我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为基本”的范畴,可充当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既方便又严谨地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宋一 《天府新论》2007,31(1):19-22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它不仅是西部地区的事儿,也是东部和全国人民的事儿,不仅是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本文仅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着眼于河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可行性,力求能在“坐而可言、起而能行”的分析和思考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来,并祈望能在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达成共识。(一)参与西部大开发是对内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味着要在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一个曾经辉煌但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失去具体感受的词,“运动”更多地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记忆和经院学术处理的题材对象。在申言历史已经“终结”的今天,社会运作的模式可能更多地依附于越加细分的行业领域.而不是诉诸集团性的政治行为。目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正是依循于这样的原则,希望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经由社会合作达到利益共享。这显然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容易制造某种市场万能的神话。在这个神话里,对市场机制的迷信要远远大于对市场伦理分析。然而吊诡的是,一旦市场失去伦理的倾注,并被夸大为唯一的不容置疑的力量,一个异化的市场必然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和文学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亲密.二者都依存生活而存在,在文体和语言技巧上有相互靠拢与兼容的趋势.但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如此,新闻和文学还应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福州城外有座鼓山,山腰有一座古寺,叫涌泉寺。几年前我去过,门票6元,这次陪朋友再去,门票却降为3元了。我正纳闷:在旅游成为时髦活动的年代,景区门票飚升,怎么降价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年一次台风环流,山洪暴发,把寺中的一些设施冲掉了,其中藏经阁严重受损,虽然已过去几个月,还可见灾痕。藏经阁是寺中的文化中心,不予开放,按物有所值原则,降价自然是应该的,否则人们会怪佛爷们不诚实。不管怎么说,涌泉寺值得一看。福州山不多,这座位于城边凸起的海拔千米的山,分外雄伟俊秀。山上这座千年古寺,倚山峰,临平川,隐入山坳的密林中,幽深而神秘。据…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秉福 《天府新论》2006,(3):102-105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文艺源泉被狭隘化。胡风的“处处有生活”之说是对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的补充,但胡风派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和谐”的一面。文艺对象应当包括个体生命的各种存在方式。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把语言系统称为语言 ,而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言谈称为言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 ,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 )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背景 (大语境 )而存在着的句子。[1] 叙事 ,本质上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2 ] 一部作品是否坚持儿童本位 ,张扬儿童天性 ,最终体现在作家叙事话语上 ,叙事话语是中介和手段。本文试从《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对话 ,深层特质———隐喻和幽默二方面论述其合乎儿童趣味的特点。一、《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哈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