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从公共利益作为对土地和对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的依据以来。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成为我国宪法与行政法学界讨论最热的话题之一。文中从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的角度对公共利益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辨析.以求在立法中界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公共利益为切入点,与个人利益进行比较分析,说明某些情况下公共利益的不断扩张是对个人利益的侵害。希望理论界与立法者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防止公共利益被随意地进行扩张性解释,同时各行政主体也要认真对待并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张微  王桢桢 《城市观察》2011,12(2):23-32
界定公共利益,划清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边界,是解决城市更新合法性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而目前公共利益的判定存在着无法明晰界定内涵与外延的困境。因此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将“什么是公共利益”转化为“由谁来界定公共利益”这样一个问题,以“公众受益性”和“受益人的不特定性和多数性”为标准,遵循法律保留、比例与正当程序原则;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公共利益”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并引入司法机构裁判.以听证、补偿、监督和救济程序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居民收入的增加,从来不是一个包括全体居民在内的匀速等量的“齐步走”过程,而是一个对于不同居民群体来说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多有少的差别化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分配目标,就必须对不同居民群体收入的增速和增量进行有区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也就是说,征地必须要出于公共利益目的。对征地的公共利益目的的实用范围,有专家认为:“许多地方征地时,《宪法》所赋予的公共利益的权利被滥用;地方政府‘借地生财’,将许多经营性项目搭乘了‘公共利益’这辆便车,大量圈占土地,导致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先征地后拍卖现象是行政权利滥用的表现,破坏了社会最基本的财产秩序,严重地侵犯了原土地权利人的权利”。甚至有人主  相似文献   

6.
行政征收作为一项必要的权力,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为其划定明确的边界,才能保证其正当合法行使,针对我国的征收权失范现状,学界主张或从实体角度对“公共利益”概念予以明确界定,或从程序角度给行政权以限定,但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思考,保障公民的参与权既能实现我国宪法价值规范的必要要求,也符合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爽 《现代交际》2011,(5):19-21
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是一对冤家。在利益平衡论视野下,知识产权法上的公权与私权协调问题始终是一个两难选择。从目的论角度来看,应当通过修正利益平衡论以追求宏观上的利益均衡为导向,在知识产权法上应当以实现公权与私权的相对均衡为使命。  相似文献   

8.
韩璀珺 《现代妇女》2014,(5):130-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公共利益的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了有关公益诉讼的规定,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健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并不完善,例如其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本文就民事诉讼法中对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的规定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帮助公益诉讼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经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垄断和滥用,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所进行的共权力的让渡,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的,而政治权力的滥用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利益,也损害了民众的信任。只有对政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才能保障民众的公共利益,保障政治权力主体朝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行使权力。本文认为应该用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对权力监督,在政治权力内部实行分权制衡,强调司法独立,辅之社会力量是很有效的制约途径,同时,笔者也认为应该通过道德自觉进行内约。  相似文献   

11.
王桢桢 《城市观察》2010,(3):123-130
城市更新是城市改造、重建、再生和延续的过程。从广州城市改造的经验观察,实践中所运用的政府、市场以及混合改造模式都存在治理困境。政府改造模式导致“角色”错位,市场改造模式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混合改造模式导致成本外溢。传统的改造模式由于没有将改造成本内部化,不论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都会产生负外部性。笔者由此提出新的治理模式——利益共同体模式。这种模式区分行动者的不同角色,以产权为纽带,以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为基础,通过合约安排使政府、开发商和原住地居民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模式运作下,旧城改造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和市场行为,而是一个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社区集体行为。这种治理模式符合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将旧城改造的成本内部化,使产权人享有真正意义的决策权,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政府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对政府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估,追求政府工作的经济、高效。现代政府应该坚持客户价值取向,以公众为中心,重视公共利益的实现与维护,并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原则与目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政府绩效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重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重新设定更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处于无人救济或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法学界对于隐私(Privacy)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是:“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这揭示了隐私最本质的特征——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但是,时  相似文献   

15.
一、公司人格否认概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所谓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基于特定的事由,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承担无限责任,以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池州居民朱正亮不可能料到,他9月15日在天安门前自焚的一把火,成为政府清理整顿全国拆迁市场的一个导火索。而全国性的清理整顿工作,无疑为百姓大规模的拆迁维权运动提供了他们渴望已久的道德和政策优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听到:任何人或部门都不能以公共利益之名,强行剥夺公民对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9月18日语); 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政府对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理念在悄然发生转变。尊重私有财产已不仅仅停留在文件上,而是更强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即使是对过去被定义为“刻意对抗政府的钉子户”,也要把“强制”降到最低限  相似文献   

17.
耶鲁法学院是一个致力于公共利益的独特的法学院,并造就了为形塑公共利益做出独特贡献的法律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请问一下你自己:如何将我毕生的精力奉献于我心目中的公共福祉?对你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迄今为止,人生的抉择原则不外乎:奉行自由选择。我相信你们当中的许多人进法学院正是如比。事实上,如果有哪条墓志铭适合你们这—代,那么一定是:"他们至死奉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松玲 《现代妇女》2013,(11):174-17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资金的稳定和使用效率、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从源头上、机制上预防腐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我们下一步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实施《物权法》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概念 我国的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征收补偿的方式、范围、标准、原则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年多时间里,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虽然违反多种程序却公然、持续地进行着。至今,圆明园的湖底应不应铺设防渗膜还在争议之中,而其所伤害的公共利益鲜有人关注。这是因为缺乏一种追诉的渠道。事实上,在公共财产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等领域,公共利益的保护均体现出强大的需求,但司法程序却将他们拒之门外。公益诉讼的优势不仅在于超越个人利益,更在于追求法律的适用或变革,从而影响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