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张春田 《云梦学刊》2008,29(4):103-107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玩偶之家>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反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1828-19O6)众多社会问题剧中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剧作。由于该剧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反叛个性。主张自由独立,并让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所无法容忍的女性形象——娜拉,因而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又由于该剧通过娜拉与其丈夫海尔茂、娜拉与其借款债主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丑陋。自私自利,热情地沤歌了“人的精神反叛”和妇女人格独立、自由解放,从而使之享誉欧洲,蜚声世界。…  相似文献   

3.
郭象的“独化”论思想不仅在魏晋玄学关于“无”、“有”等本体思想之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也独树一帜。如何看待郭象的“独化”论呢 ?人们往往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它作为抽象概念来认识 ,由此将其视为神秘的唯心的思想。其实 ,郭象的“独化”论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而是一种现象性的存在论。当然 ,郭象没有明确的现象学的思想 ,但他有明确的“相因”论的思想和方法论 ,由此表现出了其“独化”论的现象性义蕴。郭象的“独化”本体论不仅具有现象性 ,他的“遣之又遣”的“冥而忘迹”的认识论也有现象性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越是在富裕的沿海地区,移民或偷渡现象越为严重,真的是他们在家乡生活的那么艰辛吗?真是他们就业就那么困难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量“移民”的产生,我们假设为———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发现,《中庸》与《性自命出》有许多共同点,在“性”的解释方面也是如此.它们对“性”都作“可善可不善”解,且都肯定有向善发展的可能.但两者也有不同,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庸》讲“诚”,而《性自命出》则无.虽然说《性自命出》讲信(“信,情之方也”),且“诚”也有“诚信”之意,但“诚”在《中庸》中不仅仅是“诚信”,更主要是上升到一种本体的高度.整体现之,《性自命出》还没有达到如此的高度.如果说《性自命出》也是子思所作,那么《性自命出》是早于《中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相似文献   

7.
现象地看,“民工潮”是指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就地转移”,开始跨越城乡间的种种制度性屏障,涌入城市谋取和竞争就业机会并分享现代文明的历史过程。“民工潮”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加以规范。只要冷静、客观地评价“民工潮”现象,就会意识到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的历史进步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建国后城市化实践的追溯和战略反思来阐明“民工潮”在现时代的涌现不仅有改革年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如果说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身份变迁、职业转换和地域变动三位一体的过程,那么现时的“民工潮”在某种意义上则表明了中国正处在“潜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为进城的农民工尽管找到了就业机会,都无法抹掉身上“乡下人”的历史印记,其最后归宿还是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可以说乡镇企业是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中发展最快、增长幅度最大、最有活力的一支新军。然而,乡镇企业在超常规、跳跃式高速发展的同时,其问题暴露得也愈来愈明显,如“家族化的现象”、“短期化行为”、“虚夸风”、“人才匮乏”等颇令人不安的趋向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和克服,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进程中,乡镇企业这支新军将会受挫。  相似文献   

9.
人在情感中绽放自身存在,并通过情感意识到自身存在是否具有完善性。在汉语中,无论是“情”还是“感”,其含义都既具有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性,也有仅适用于生命存在,特别是人之存在的特殊性。其中,“情”着眼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状态,“感”着眼于存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从本质上讲,情感现象涉及意识自我与他者的存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又体现为力量性、价值性和圆满性三个方面。从现象上看,作为关系的情感现象有感觉—理解关系、感受关系和感情关系三个构成环节。感情在时间上具有三维性,它既是对积极感受的召回和不断生成,也是对消极感受的消除和不断避免。作为动能,感情不仅为意识自我确定价值方向,还促使意识自我不断采取行动。单纯的感情有可能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理智介入。但理智也有“智慧”“死板”和“聪狡”之分。情感是衡量人之一切作为的意义与价值的“硬通货”。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以塑造和谐良性的万物关系,创建人人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完善性的健全情感空间为旨归。  相似文献   

10.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熙国 《文史哲》2007,(2):118-123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到内在之性的对象化(“行”),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人的性欲在根子上如同飞禽走兽一般,只不过是猿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延续种族的本能性生理冲动,那么性作为一种人的头脑中的意识符号,从来就不是什么纯生理现象。性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显现,还是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联结在一起的枢纽。无论是远古人类对生殖器的狂热崇拜,还是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伦理,仰或今日世界的所谓“性解放”,性始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来于男女之间,穿梭在众生之中,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历史的发展,摆布着人类的命运。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进程背后同样暗伏着一股性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12.
抢劫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有两种——“女抢男”和“男抢女”。其形式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奴役式抡亲、掠夺求亲、“格斗”婚礼、占有新娘式抢亲、模拟抢亲、私奔抢婚六种类型。我国的抢婚现象有不少零散的史料记载。抢婚从一种现象到一种文化习俗有其发生发展原因,其落后性将在婚俗发展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3.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二,以意向性为基本特征的直观使得现象性被还原成对象性,使得现象处于视域和自我的限制之下;第三,直观在本质上是可能匮乏的,并且事实上是匮乏的,这导致显现的现象也是贫乏的;第四,“一切原则之原则”脱离了还原,进而失去了现象学的严格性。在此基础上,马里翁通过发掘被给予性和还原的作用,提出了“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这个原则,从而超越了“一切原则之原则”,通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4.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应对“固化”、抵抗“内卷”、追逐“意义”等问题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引向深入。从主体性视角看,当代即时与延时的冲突、工作与休闲的对立以及由“主体性过剩”下的感觉至上等深层因素与社会的直接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躺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矫治“躺平”现象,需要意识、体验、运行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20纪初,面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悄然兴起。在这一潮流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进行评判性研究。透过对中介范式理论实质、理论使命和实践运用的描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利用中介打破对待现实客体的“直接性”,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的力量”,看到历史的“事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民战爭史上,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每經过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风暴后,如果沒有民族矛盾使斗爭的形势复杂化,那么新出现的統一政权便会采取一些“輕徭薄賦”、“劝趣农桑”等旨在緩和阶級矛盾的措施。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多少起到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作用、也是新王朝初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一般的现象,也是应該承认的史实。对于这个现象,过去有不少历史教科书和专著把它解释为統治阶級的“让步政策”所致。最近,孙达人等同志著文否定历史上曾有过“‘让步政策’这个东西”,认为“地主阶級对待农民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还原”“暧昧”“转向”三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对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的“在世”学说进行了比照研究;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世”现象都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特性。也因此,对他们而言,必然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彻底的还原是不可能的”;在对在世-现象的先天描述上,海德格尔同梅洛-庞蒂的“亲缘性”是不可否认的,即他们都承认一种源初意义上的“暧昧”,这种“暧昧”不仅体现在对存在意义整体的先行领会上,同时也由基于身体性-在世的知觉-活动所体现;在朝向共同的目标“源初的在世-现象”的过程中,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似乎同时也在完成着一种“相向运动”。具体而言,即是经由各自所实行的“转向”,海德格尔愈加明显地突出这一源初现象的身体性维度,而梅洛-庞蒂则逐渐“远离”了在现象层面上对身体-在世的具体描述,进而将讨论的重心转向更具本体论意味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当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今天回顾“五四”时,感到它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遥远是时间上的距离,亲近是精神上的“神会”。“五四”先驱们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当前仍然有紧迫的启蒙意义,仍然是改革开放所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这种矛盾的现象启示我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人格的塑造,远比经济、政治的变革来得困难,虽然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也必然伴随着重重阻力和困苦。  相似文献   

19.
目前,“internet”和“information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在信息技术领域内恐怕属于最时髦的词了。我国内学者对于“internet”的译名不下十种,对“information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前一种现象我们称作“(概念的)多名性”;后一种现象我们称作“(术语的)多义性”。“多名性”和“多义性”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对事物的理解和描述更是需要丰富多彩才能引人入胜。但是,现代科学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技术交流和贸易谈判中,在信息和知识传播、文化和教育、新闻出版、科技开发、学术研究、法律工作等…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的确需要关注道德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因为道德主体是伦理学实践理性品格的践行者。这一研究必须遵循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因为“善”以“真”为基础,如果缺乏“真”的根据,那么道德主体性研究就会走向认识上的迷误,并易导致实践中的诸多偏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的基本原理作为基本的认识方法,对道德主体性问题中的意志自由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并由此对道德实践中存在的“任性”现象作下理论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