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快中西部小城镇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小城镇的特殊区位条件入手,指出小城镇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在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中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孔金平阎树全中国农村小城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从198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畴,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  相似文献   

3.
对小城镇建设问题的逆向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缺少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出现了"泛化"问题,原因是不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而是单纯靠行政行为.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不能单凭摊派和集资,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外资和社会各方投资.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而忽视大中城市,无论从产出效益或辐射作用看,大中城市的作用是小城镇所无法替代的,小城镇建设必须与大中城市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改革开放20年来,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乡、镇布局有欠合理;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地域性经济功能尚需加强.因此,应高度重视湖区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及优越的自然条件,采取下述发展对策采用"大稳定、小调整"策略,分阶段、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撤乡并镇,建立地域性中心小城镇;治理环境污染,镇政建设要具有湖乡特色;以中心小城镇为依托,建立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多维度经济发展模式;创立具有全新内涵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建立湖区经济与市场的新型关系;充分利用湖区的自然景观,开发万里长堤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中央提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所有这些工作与小城镇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一个大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从 80年代开始,政府决定允许农民在自理口粮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商华 《学术交流》2002,(2):80-82
发展小城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住关键,发展经济;改革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中西部地区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快小城镇建设呢 ?笔者认为,改革现行乡镇管理体制,实施乡镇撤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尊重规律,创新机制,协调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地区开发的首要步骤。中西部地区乡镇管理现状  中西部地区现行的乡镇模式多成型于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社区建设引人关注,社区服务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地位和重要作用。社区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完善的社区服务能够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薄弱的社区服务因制约不了社区不安定因素,导致这些不安定因素阻碍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心,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小城镇的建设要遵循与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原则。小城镇规模与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最佳效益。建设现代化的小城镇,不在于高楼大厦林立,而在于突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镇发展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城镇的发展又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诸原因的影响,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各地区城镇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尽相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型、网络型的经济区中,齐齐哈尔市管辖的十一个县的小城镇的建设是受整个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每一个城镇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结,哪一个结系的不紧,哪里就会出现漏洞。小城镇的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人们所关注。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依安、富裕、克山、泰康、林甸、龙江和甘南等城镇。  相似文献   

11.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枫 《创新》2007,1(4):20-23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在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加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密集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 in England. Northwestern England developed into a modern industrial area, wher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sector was the main sector. London and its periphery in southeastern England developed mainly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high-level service industry, all of which belong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sector. The vast intermediate area between the northwest and the southeast mainly developed the first industry sector, namely commercial corn-animal husbandry. This regional economic specializat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urban functions, city size and regional urban system. Specially, in the intermediate zone, there left traces of rural towns in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相似文献   

13.
傅春晖 《社会》2020,40(1):96-123
本文致力于厘清关于市镇研究的理论传统,对明清以来市镇的演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从经济层面看,市镇是连接地方性市场和世界体系的节点,并越来越具有超层级、跨区域和金融化的特点;从社会层面看,市镇是有层级、有组织的,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政治层面看,它是地方自治化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在社会结构中的中间性质是市镇的本质特征。社会学对于市镇的研究必须将其看作一种总体性的社会事实,在对生命体验、生活智慧、伦理道德、乡风民俗等民情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考察其与具体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成振 《今日辽宁》2012,(4):30-37
拥有沈抚新城最大的54000平方米厂房的美程在线,厂房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如今的沈抚新城产业区已经完成20平方公里的开发,有将近300个项目在这里落户,多数是在行业领域具有领先能力的企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产品相继投入市场。与此同时,在核心区,信息软件业、金融地产、商务服务业的各大公司都在这里聚集。目前,君悦、德商、旺力和帆船等4座星  相似文献   

15.
China's urbanization faces two greatest difficulties of creating non-farm jobs to “landless farmers” and providing required amenities and social services to urbanites-to-be. In the earlier phase of development, TVE employment had provided important relief to the job pressure. Later, the “Small-city Strategy” that emphasized forming towns and small cities around where rural population resided successfully deterred rural population's entry into large cities. Today, China is implement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 aiming to reach a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sectors by making not only large cities more welcoming to rural migrants but also the small cities, towns, and areas where rural population now reside harder to leave. At the core of the coordination are three concentra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farmland, and firms, intended to help rural residents to settle in large cities,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s well as new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countryside, to de-segment land to realiz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o gather firms of a same industry in organized industrial areas to gai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create non-farm job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rajector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alyzes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vestigates Chengdu's practi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ch will help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relocation theories hold that there are industrial relocations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e found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reality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To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the paper explores reasons for the tardines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rvey. Taking the children's garments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Zhili tow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sticky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relocation, such as labor costs, sunk costs, capital barriers,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social network and regional culture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相似文献   

17.
站在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上,北京旅游业应将资源开发作为工作重心,把北京旧城等四大旅游资源作为发展创新的基础和主体,采用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与专项旅游三项战略举措,走出一条富有北京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王利华  李晓东 《创新》2009,3(9):31-34
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新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竞争主要是产业发展方式的竞争。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产业发展模式是区域产业崛起最有效的武器。分析产业发展的三个主导模式,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状况,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四个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徐欣  佟光霁 《学术交流》2007,(6):120-12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战略支点,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通过"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要在工农、城乡科技整体发展的层面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原则,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而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又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了原材料、剩余劳动力和市场等,进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