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莉文 《云梦学刊》2004,25(6):99-100
大多数《色彩构成》教材存在内容片面的现象,学生也因此而困惑。我们拟从西方科学、理性的色彩理论学、中国民族民间色系统及观念色系统、色彩与形的关系、色质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建立起学生对色彩的全面认知,并对《色彩构成》教材中的不足作出补充与释疑。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之一。本文通过举例说明,介绍了色彩使用的三种基本方法:固有色、环境色和主观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统节日的色彩传播角度切入,选取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分析反映节日深层次意蕴的色彩关联与传播,并依此色彩关联与传播进一步探讨特定色彩塑造的抽象国家形象。研究认为,节日色彩传播呈现出的国家形象主要集中于传统宗法立国的根本、新旧并存与心理焦虑的多元状态、和谐与包容、追求简约质朴的国家形象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色彩性质,就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一样,不同性格的人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颜色会传达给人不同的色彩信息,我们利用色彩的这一特点更好的运用色彩美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色彩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6.
臧泓  崔全顺 《理论界》2004,(6):180-181
本文通过对色彩构成原理的分析,探讨了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作用,并结合实例研究了色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调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五色文化是深入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的一个重要视角。古人在遵循色彩现象的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色彩现象以政治、道德、宗教等诸多象征寓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可以说,五色文化的形成是人类"与天地相参"的典型产物;五色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运用,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政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辨特征、实践途径、演变轨迹等问题都能从五色符号的形成与运用中得到解答。而五色政治符号从形成到逐渐消解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在天人关系中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主导性的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8.
色彩学中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色彩的表现和特征出发,阐述了色彩对人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情感、意志、情绪方面的效应和变化.色彩的心理效应是人们主观感受赋予色彩的生命意义.在色彩学的概念里它只是一种借喻.人们以往的视觉经验和对环境色彩的体验均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9.
韦晓军 《学术论坛》2006,(6):192-194
文章在前人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着力挖掘朱自清散文语言色彩描写的特色,从奇色、冷色和亮色三个方面探讨朱自清散文语言色彩独特的魅力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邹小阳 《船山学刊》2009,(3):166-169
张爱玲的作品大量地使用基本颜色词,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并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点染色彩时精心地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显示了她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11.
彭鹤年 《云梦学刊》2014,(3):112-114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进入我国已经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了,中外画家都是运用光与色的表现手段来增强绘画的视觉艺术效果.水彩画所依赖的表现形式“水中作业”,充分体现了“水与色”、“光与影”的交融,在水与色的融汇中把握好光与色的度,这种“度”就是指水彩画轻盈润泽、淋漓酣畅、惬意明快的“度”.只有掌握好“度”才有“水彩味”.这种“水彩味”是水稀释颜料的效果,是水彩画的个性语言的表达,是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晕染、渗化的独特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宋词创作与绘画一样讲求"设色"。宋词中的设色不仅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还能够通过色彩的合理运用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使之更有利于"神韵"的传达和"风骨"的表现,让作品具有"气韵生动"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宋词中的设色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相和以及绘画中的设色技法在宋词中的运用。对宋词设色特点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宋词的美学认知,而且有利于推动词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内敛"与"外张"——中西绘画审美心理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智勇 《云梦学刊》2002,23(4):70-72
中国传统绘画在语言上选“线”,在媒材上用“墨”,在技法上重“积”,在心态上近“融”,分别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面”、“色”、“刷”、“析”形成审美特征上的差异。这是由中西方绘画一重“内敛”、一重“外张”的不同的审美心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水彩艺术的形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宏 《云梦学刊》2002,23(2):83-84
当前水彩艺术形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提出保持水彩艺术形式特色的观点,通过对水彩艺术形式特色全方位的认识,可以拓宽和加深对水彩艺术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水彩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大构成被看作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是学生从基础绘画到艺术设计转换的重要阶段。学习构成其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构成教学,它涵盖了平面、色彩、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中均有具体体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何世剑  卢胜平 《兰州学刊》2008,(2):161-162,160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思想,对吴昌硕所崇尚的古意、古趣的内容、实质,以及他所倡导的画气说和诗、书画印统一说等命题作了阐述,指出了吴昌硕的绘画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画艺术自明代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在创作上不仅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和人文题材,还特别钟情于少数民族题材;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构图、线条和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杨帆 《学术界》2012,(7):170-175,289,290
中国画创作具有极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古代文人画是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观念体现着中国绘画美学内涵的精髓。文人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思,引领观者步入一个更为博大的、不断向失意者敞开的生气勃勃流动着的生命世界。从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文人画,会发现其具有心灵自由的主体性、立品高超的文化性和思维方式的包容性。这些特质不但触及到艺术本质的深处,也蕴含了某种超越性,在当代语境下对外流露文人思想,在带给欣赏者审美愉悦的同时更能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