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公益创业教育以其鲜明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应运而生.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开展并完善公益创业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优质人才的培养、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益创业教育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文从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构建"金字塔"式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三个角度探索我国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日本"印太构想"作为当前日本外交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战略特性。近年来,日本致力于强化该构想的国际合作及公益色彩,积极打造"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印太",将"印太构想"定位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手段,在大力宣传的同时具体规划其政策路径。日本历来将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作为开拓外交战略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印太构想"的相关转型变化同样基于自利性诉求,具有战略指向性。日本"印太构想"尽管有国际公共产品之名,但在政策制度、对华立场、合作机制与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阻碍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3.
张淑华 《社科纵横》2014,(12):102-1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城市贫困儿童的困境成为引人注目的时代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时期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和改革家,简·亚当斯积极参与到"拯救儿童"的改革潮流中。她对童工、少年犯罪、儿童教育以及儿童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为改善儿童的处境作了大量工作,为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7):64-68
自2012年新修订《民事诉讼法》第55条提出公益诉讼以来,学界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讨论不胜枚举,但是对于明确哪些社会组织能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讨论倒是少之又少。"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理解又是一大难点。本文围绕着"法律规定"和"有关性",分别探讨了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社会组织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对我国目前多发的环境与消费者公益诉讼中的组织主体资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厘清公益慈善教育和卓越育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前者准确定位.简单来说,公益慈善教育要传递公益慈善本身的价值追求以及怎样更好地理解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郭威  应星 《求是学刊》2016,(1):96-103
以霍布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法论者对古典自然法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将个体自然权利置于公共善之上。帕森斯认为,"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将自利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政治强制来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了霍布斯式自然权利对社会的摧毁。哈奇森通过对人性的重新理解来对霍布斯加以反驳,并指出人性中的道德感使人自然地就具有社会本性,并能自然地将人类的普遍利益作为公共善置于个人自然权利之上,政治社会的建立是为了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哈奇森关于道德感与自然权利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苏格兰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反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参与社会主义"是六十—七十年代社会民主党的主要思想家们提出来的.它反映在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以及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中."参与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工人更多更广泛地参与管理社会的途径,使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用以代替对社会的革命改造.1975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模式已难以覆盖.本文以"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及其运行的"公益项目对接大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定位与作用;分析宁波公益集市服务链的运行过程与机制;研究支持型社会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功能的平衡;探索支持型社会组织通过自身能力建设实现其功能的途径.研究发现,以支持型社会组织为平台的"公共服务生产二次分工",将是实现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再勾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选择理论从其诞生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设,假设个体是"追求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但从这一假设出发,该理论遭遇了严重的发展困境,不得不以"集体行动的不可能"、"阿罗不可能定理"等结论告终.围绕着如何突破不可能性,该领域的另一位领军人物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信息扩展"的要求,为社会选择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息扩展,其实质是修正理性人假设,承认社会选择中的价值、伦理、感性等因素的作用,实现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早期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家们对"党"的概念由模糊转向清晰,逐渐形成了对"政党"的近代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思想家们开始论证政党的性质,探索政党出现的原因。这促使了近代政党观念在东亚社会初步形成,并为进一步阐述政党政治思想和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数据的分析,参照于男性社会参与,在个体基本特征以外,主要从"婚姻家庭生活"与"工作经济状况"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参与整体水平较低;在女性社会参与的类型表现上,政策支持类和志愿公益类的社会参与相对最多,行动组织类和意见表达类的社会参与较少;女性社会参与受到个体基本特征、婚姻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性别比较发现,女性社会参与更多的受到婚姻家庭生活的影响,男性社会参与则与工作经济状况联系更为紧密。结论表明,虽然当前中国女性更多的从"家庭内"走出,但其在"家庭外"的社会参与依然更受到家庭生活的"牵绊",这与男性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在社会参与层面追求性别的平等化,仍需要在倡导女性自我价值实现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婚姻家庭生活上予以保障,以此协调缓解女性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女性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女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逆全球化不断蔓延,探讨逆全球化产生的因果机制,成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通过置身于国际社会团结这一时空范畴,尝试从行动者"认知—行动"角度,对逆全球化发生的过程展开动态分析。国际社会团结是全球化作用下,国家幸福追求与幸福实践的统一,存在互利与自利两种路径。置身于国际社会团结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益受损之下,对于全球化存在"推动"或"阻挠"的选择难题,为了转移本国矛盾、获取选民支持,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利路径,由此导致逆全球化的出现。逆全球化集中表现为重利、轻义、玩弄规则。国际社会团结的未来走向将不会改变,面对冲击既要维护并完善现有机制,强化国际社会团结,同时也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各·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字体系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而构成"舆论"( Opinion Pbulique)一词,用以表达人民对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这被认为是西方世界"舆论"一词的起源.迄今为止,西方语源和语境中的"舆论",其主体本身有一个重要政治前提:所谓"公众"都具有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即参与社会事务的自主意识和相应的意见表达能力[1].离开这一点,舆论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公众意见.中国当代的"舆论"定义众说纷纭,但总体上说与西方的"舆论"定义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自利性与行政权力畸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光胜 《探求》2000,(4):48-5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强市场、强政府”为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政府作为社会的一个利益集团,其固有的自利属性极易膨胀。如果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一方面它将导致政府腐败,使行政权力在一些官僚手中发生畸变;另一方面又会极大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时会导致政府丧失控制社会的能力。因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政府的自利性的关注,让政府的自利性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公共权力更好地为社会利益服务。 一、政府的自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政府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到了近代,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佛学的振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家都对佛学推崇备至,他们一方面是为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另一方面则是为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现象.作为近代思想家的一份子,谭嗣同与梁启超也同样推崇佛学,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二者在所处时代及身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却有同有异,这不仅能够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家研讨佛学的特点,也能发现近代思想家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友梅 《社会》2008,28(3):65-72
一 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甚至已经成为铸造新的改革共识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点话题.姑且不论社会学是如何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来关注"保卫社会"和社会建设的,甚至一些向来无视社会关怀的经济学学者也开始讨论如何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在许多学者看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的现实要求是国家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的单中心,而要力图使经济与社会相互支持并能够合作共赢.其实,这既是人们基本的生活追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6):68-72
研究利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以佛教背景的公益组织"心栈奉粥"志愿项目为切入点,思考现代公益的相互性问题。首先在关注信仰和公益的基础上,以佛教公益慈善开展公益项目为具体情境,从礼物的给予、接受和回报的过程展开研究,论证公益可以作为礼物存在。然后,借鉴莫斯礼物中关于礼物相关内涵和内在逻辑的论述,进一步展开公益双方相互性问题的讨论,并丰富礼物的现代蕴含。研究认为个体之间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和相互的包容,在更加平等的互动环境中进行多次礼物的交换有益于公民精神的塑造。公益成为链接传统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12):168-170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的沟通交流手段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媒介,与这一发展趋向相一致,倡导个体参与的"微公益"活动在近年来借助微博、微信的勃兴也发展繁荣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公益模式。如今"微公益"这一新兴公益模式已经进入了校园,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而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如何顺应这一转变,从而使微公益活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暨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二者之间的契合,从而使思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了当前研讨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此命题进行了专门研讨。  相似文献   

19.
公益捐赠行为的法理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勇敏  竺效 《浙江学刊》2001,(1):143-147
"希望工程"、"捐资办学"以及98年夏的抗洪救灾等均反映出"公益捐赠"行为在我国当前阶段所发挥的重大社会经济作用,然而对这一行为在法律体系中的坐标未能确定,导致立法滞后性的出现.公益捐赠行为的法理内涵、法律性质、法律效力以及对公益捐赠人利益的法律弥补方法的提出,将为公益捐赠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0.
林文勋 《求是学刊》2015,(2):158-162
<正>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如果将宋元明清时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可以称之为"富民社会"。自中唐特别是宋代"富民"阶层崛起以后,该阶层即构成经济社会的核心,成为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和"动力层",并对唐宋以来租佃契约关系主导地位的确立发展以及国家基层控制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所形成的"士绅社会",实际上也是"富民"阶层崛起后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