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由封建知识分子转变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此后激情澎湃地以演说、撰文、办报、办学等实践方式投身革命。他不仅在宣传战线上加速了革命风暴的来临,而且对民国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稚晖作为国民党右派元老,在国共两党的对峙中坚持错误的政治取向,一生反共,死不改悔;但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却矢志不移,力主对日抵抗,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无疑,吴稚晖在抗日问题上的态度、立场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吴稚晖作为第一任里昂中法大学的校长,在大学的创办、招生、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极大心血。但是,由于受到学潮、经济以及外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一再受挫。吴稚晖虽然承认他办学失败,但他对学校和学生却未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4.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对万国新语的鼓吹是吴稚晖无政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在国内推行万国新语视为一个能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挽救民族危亡的有效方案。为此他就如何传播万国新语做了认真的设想和具体的规划。但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又把实际精力大部投入到改良汉字的工作中去,为国语的统一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救国,教育内容注重科学,教育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由研究、演讲等能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救国思潮旨在藉教育以自强求富、挽救国运,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生、明晰、高涨、消退四个阶段。这一思潮的发展脉络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又终因其改良性质和革命潮流相扌干格而消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救国思潮旨在藉教育以自强求富、挽救国运,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生、明晰、高涨、消退四个阶段。这一思潮的发展脉络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又终因其改良性质和革命潮流相扦格而消退。  相似文献   

11.
试论盛宣怀教育救国思想产生的缘由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宣怀不仅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中国要走上自强之路,还必须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丰富了其一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倡兴科学与振兴中华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倡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重心已逐步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转移,机构名称相继更换为继续教育学院.这顺应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潮流,也是积极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文章对在这一角色转换过程中,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应完成的任务、管理人员应提高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贯穿其推广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在于实现“科学救国”。而且其科学救国思想的演变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文将其思想演变的历程划分为科学宣传和科学启蒙、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科学立国和科学建国三个阶段,以期能完整地勾勒出其思想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高校的招生人数、区域分布以及教育模式来看,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具有长期性、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过度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治理“过度教育”现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适当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6.
伍廷芳是近代中国一位较重要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时,他被推为南方全权代表,在谈判中位居前台,主张切实地停战,坚持共和政体,与袁世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促成了和谈早成定局、民主共和早日实现。伍廷芳由一位满清官僚新近归向革命,能有如此表现,理应肯定。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也是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二是要坚持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教育显失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东西地域教育发展的不平等、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等、民族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等、男女性别教育发展的不平等.这些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有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丰富,"仁政"思想、"重教化"思想、"明君"思想、"民本"思想、"举贤才"思想、"礼刑并用"思想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这些思想,可以成为我们今天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来源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射性靶向药物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核医学学科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然而,统计资料表明,核医学技术应用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核医学教育未能适应学科的发展有关。耗散结构理论对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之不足,并依据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寻找改善对策,有助于构建新的、有序的核医学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