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祝老师     
点评 本通过回忆小学二年级时,祝老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阳光殷的爱撒向一个差生,从而促其转变的一些事,表现了无痕的师爱。真情源于事实,本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涵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每一件事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末充满了无限深情,对祝老师的挚爱上升为永久的思念,在读的脑海中也似乎萦回不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注释组在注释工作过程中,搜集了许多有关资料。为了使这些资料发挥更大作用,拟编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研究资料汇编》一书。现将刘岘和赵家璧两位老同志为本书新写的回忆性文字选刊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初次看到陶行知先生(那时他的名字还是陶知行)是在一九二四年的冬天。我是秋季考进南京安徽公学的。陶先生兼任这个学校的校长;实际上他当时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正着力推行平民教育工作,常住北京,一年只到安徽公学几次,平时校务由副校长姚文采负责。陶先生每次到学校,都要召集全体师生讲话,对旧的传统教育有所批判,同时尽力宣传新教育的精神。这时他已初步提出“教学合一”的学说。当时他  相似文献   

4.
<白话>、<呓语>在1993年的接连问世,使学者作家"徐坤"一时间红遍全国,当然也吸引了些许评论家的眼球,并赐予了"女王朔"、"后现代主义作家"诸雅号.但在这些称号背后却潜隐着徐坤痛楚的心灵,因为恰恰是这些让她成名的头衔严重曲解了她的创作初衷.文章试图从"徐坤与王朔"、"徐坤与后现代"两个层面出发,刺透表面迷雾,还原学者作家徐坤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198 6年 1月 1日凌晨 ,郭人民教授因病永远离开了他所眷念牵挂的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和学生。是年 ,他 62岁。噩耗传出 ,学校里教师、学生悲哀异常 ,很多人难抑悲痛而泣不成声 ,有的竟然放声大哭。一些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学生不远百里、千里回来奔丧送葬。郭人民先生离开我们  相似文献   

6.
凤姨,我仍沿用以前的称呼,您不会介意吧?凤姨,我还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炎热夏天的下午,我第一次走进您的家门,帮助当时刚刚创刊的《三月风》杂志约稿。还没进您家门呢,心就扑通扑通快跳出嗓子眼了,紧张得要命。然而,您的几句笑话,一下子活跃了屋里的气氛,使我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这以后,许多报刊都托我向您约稿。那年头稿酬低,千字也就是个二三十块,有的甚至才十几块钱,我不好意思说出口,您反倒安慰起我来,“没关系,人家既然喜欢,咱就写,钱多钱少咱不会计较,又不是吃不上饭。你凤姨不能上舞台…  相似文献   

7.
菡子,小时候听父亲说起这个名字时,心里总会想起三角函数,想起背不完的公式,解不完的题目。长大后,才知道菡子这个名字的意义。菡萏是伏在水面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自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当时,菡子的父亲不许她的名字带有芬芳的气息,改为“涵之”,  相似文献   

8.
最初见到这位闻名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先生,是在上海作协的一次会议上,第二次是在我读书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之路专题讲座上,第三次是在山东青岛一次全国性比较文学座谈会上。这几次短暂的相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博学多才,思路敏捷,幽默乐观。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姚奠中先生百岁华诞。姚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和篆刻家。他的诗、书、画、印,被专家们称为“四绝”。姚奠中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山西稷山县南阳村人。原名豫太,字奠中,工作后以字行,因其地南滨汾水,西去黄河35公里,因此常以“河汾”二字自号。其他别号有丁一、丁中、樗庐等。  相似文献   

10.
时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二周年之际,文科学报编辑部约代写几句话,使我想起了一位老共产党员、杰出学者、山东大学历史系创建者杨向奎教授。找开始认识杨先生还是在新中国诞生前的一九四八年。当时山东大学文科只有中文、外文两个系,我是中文系的一名新生,先生当时任中文系系主任,并给我班讲授“群经概论”课程,至第二年六月青岛解放后,其讲授内容才全部结束,其期末测试方式是每人写一篇作业,题目自定。我写的作业题目是《读论语札记》,仅是一鳞半爪地考察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也提出了某些自认为其内容有自相矛盾之处的问题,如《论语》里仁篇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之哉,吾从周”,而先进篇则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既曰从周,又曰从先进,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二年春,我接到钱颐素老师的儿子钱廷鹰师弟的来信,信中问候我的生活情况,又告诉我李鸿梁先生已于一九七一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去世。当时,我被“四人帮”的爪牙监视着行动,  相似文献   

12.
1927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王观堂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先生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当时我在清华大学一年级学习。研究院所开的课程,大学部和留美预备部同学同样可以选读,和研究院同学一同上课。梁任公先生主讲“儒家哲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两门课程,我都选读了。王先生没有公开课,只是指导研究生和作专题讲演。我听过他几次关于古代史方面的专题讲演和在清华史学会中的几次发言。当时王先生还留着辫发,以清室遗老自居,清华师生们谁也不以为怪。他的学术地位和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几位导师同样被尊敬为泰山北斗。这时王先生的家庭和周围环境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故,为什么突然自沉呢?全  相似文献   

13.
家成 《新少年》2011,(4):8-9
人间四月,春暖花开。河边的小草变绿了,林中的小鸟飞出了冬巢,盘锦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也穿上了花花绿绿的春装。同学们的心情像已经到来的春天一样,明媚、快乐。而五年一班的男孩儿尹平娃的心情应该是更加快乐,因为他刚刚又上完了一节语文课,一节他最最喜欢的田苗苗老师上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的眼中,步入耄耋之年的长者大都退出了市俗的纷争,远离了尘市的喧嚣,一心陶醉于天伦之乐和颐养天年的人生境界之中。然而,年近九旬的刘江先生却与众不同。从组建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到创建山西省公关协会;从创建太原傅山碑林和三晋碑林到创办《山西公关报》和《山西商报  相似文献   

15.
“快来启发启发我的灵感!” 午后三点钟,踏着被七月的骄阳晒得发软的桕油路,到叶文玲家去请她为我们学报写一篇文章。想到要去打扰一个潜心写作的人,一定是讨嫌的,就有些踌躇不安,可任务是必须得完成的。所以,还是硬着头皮敲了门。没想到,叶文玲迎出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哎呀!快来启发启发我的灵感!这个短篇小说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她穿着一件浅绿色的、式样简单的连衫裙,赤脚站在房门口,清清爽爽,宛若一株盛夏的绿荷。她边说话,边忙着倒冷  相似文献   

16.
正南帆老师谈到由驻校作家来指导写作课程,这一点我十分赞同。但我想进一步澄清的是:中文系、或者说大学,为什么要教授写作?而作家又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写作、乃至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学术知识?在我身处的大学,每一届中文系都有几个"写作型"学生,但他们与自己的课业常常形成一种令人遗憾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学术和写作,各走各路。这是教育者的缺陷,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莫大的损失,因为一个把自己和知识对立起来的作家,一个视文学史为故纸堆、视理论和批评为跟屁虫只相信一己之才思的作家,几乎没机  相似文献   

17.
赵承楷 《山西老年》2009,(11):13-13
我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但高中以后就没有再动过毛笔。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知道了毛笔字的重要性,才又写起毛笔字来。1964年我认识了省城著名书法字郭伯英先生。他的书法,不论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一年冬,鲁迅先生在《<铁流>编校后记》中,一开头便说,这本书到能和读者相见为止,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艰难的历史的”。他说的那些“小小的艰难的历史”。我不再重复了。现在略叙一点有关这书的当年的另一些小事。虽然,这不过是一些象鲁迅先生说的“让它随风而逝的小事情而已”。鲁迅先生约译《铁流》,是在一九二九年。那年十一月十八日《鲁迅日记》载:“寄霁野信并附与靖华笺。”同年同月十六日,致霁野信说:“有寄靖兄一笺,托他一些事情,不知地址,今  相似文献   

19.
马寅初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他的著名的人口理论尤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马寅初先生一生坚持真理,旗帜鲜明地捍卫真理。解放前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解放后他又力排众议提出他新的人口  相似文献   

20.
庄维石先生,原名庄镇基,字维石,后以字行。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师大中文系教授。1909年生于天津市。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顾问、齐鲁书社顾问、山东文史馆名誉馆员。庄先生幼承父兄之教,诵读古代典籍。大学期间曾受教于著名学者、革命家吴检斋(承任)先生和高阆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