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戴小江 《社科纵横》2005,20(4):152-153
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解放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它充分发挥了对全面抗战的理论指导、思想导向和舆论宣传作用,成为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早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派遣许多干部到东北建立党的组织,领导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九二七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为了加强对东北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党中央决定在中共北满地委和大连地委等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东北地区党的统一领导机构,派陈为人同志组建中共满洲省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温朝霞 《探求》2002,(5):67-69
东江纵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战斗在华南敌后的一支中外驰名的游击队。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东江纵队采取了灵活有效的斗争策略,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的抗战战略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指出领导中国坚持抗战胜利的重任,不能不更多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政权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民主执政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三三制”政权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也可以说是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它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战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断想张国勤五十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全国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振奋了民族精神并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共同对敌,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今天,在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其后,经过两党中央代表的多次谈判,在“七·七”芦沟桥事变所燃起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烽火中,宣告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与全国的形势相适应,浙江的两党地方当局,也在差不多同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期间,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将各个阶段的历史概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5年 8月 29日至 30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在广州市隆重举行“广东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省领导、抗日老战士代表、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论文作者200多人,入选论文153篇。讨论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幼军主持,省委副书记黄华华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这次学术讨论会着重研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历史经验和伟大意义。其目的在于加深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激励、教育后人,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在小会和分组研讨时,抗日老战士、年轻的论文作者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与会者围绕中国抗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论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进行的广泛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动员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团结抗日的凝聚力工程。正是我党的这一努力,了促成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吴克辉 《社科纵横》2010,25(1):112-114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党组织领导的东江抗日武装根据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从客观形势和党的基本任务出发,积极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广东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孟英 《唐都学刊》2005,21(4):152-155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和平事业,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抗日战争使中国正式解脱了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枷锁,雪洗了百年耻辱,开始以平等的地位站立于国际政治舞台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刘宝东 《唐都学刊》2006,22(1):112-115
科技发展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演进的核心力量。“五四”以后,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信仰权威进入中国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中国社会的科学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伴而行;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技事业在进退失据中曲折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统区英美式的科技发展模式的继受和顿挫,另一方面表现为解放区苏联式科技发展模式的辟莽和创新;抗战时期国共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但在绩效上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二者都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日据台湾时期,大批台湾学生竞相赴日留学,至抗战胜利之际,其总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形成一个人数不菲的留日学生群体。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留日学生,并召回大批台湾学生,将其分送至台湾或大陆相应学校续学;对于尚未返台者,给予一定补助,然此补助直至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才实施,且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感召包括台籍学生在内的留日学生回国,并无条件发放救济金资助其完成学业。部分台湾留日学生在民族大义和统一大业面前做出理性选择,成为抗日运动先锋或祖国统一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海权战略形成于明治维新之际,发展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时,发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海权战略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觉醒于甲午战争之后,成熟于辛亥革命之际。中日两国近代海权理论发展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两国在海防战略、海军发展战略、制海权战略等方面的分野,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次海战中的受挫。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对近代海权战略做全面反思。本文通过中日近代海权战略的比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未来海权战略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的武装斗争思想,经历了建党初期轻视、革命高潮时期重视、革命危机时期放弃和抗日战争时期升华这样一个曲折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他的武装斗争思想几乎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平行发展的,因此,也是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所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唐都学刊》2011,27(1):98-101
抗日时期,由于东部省份的不断沦陷,迫于军粮民食的巨大压力,国民政府在对西北农业开发问题上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尤其是在发放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农业贷款的主要政策有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及农贷政策的制订;农业金融网络的建立;农贷的有力执行。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根据当代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也是今后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伟大方针。  相似文献   

18.
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巩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官员。早年为冯玉祥将军秘书。 192 8年北京设立特别市 ,为首任北平市长。 1936年转入教育界 ,为中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 ,坚持在沦陷区办学 ,始终抵住了日伪势力 ,使中国大学发展成为沦陷区一块抗日教育基地及文化界的抗日阵地。 194 9年他拒绝南迁 ,迎接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9.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才 《唐都学刊》2007,23(3):52-59
大战略是一战后西方军事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二战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并实施了以遏制战略为核心的大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位于顶端的是遏制战略;其下是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的分类战略;这些分类战略的子战略或曰具体战略,诸如威慑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等,则为第三层次的战略。遏制战略以各分类战略及其子战略为依托,统领着众多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各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则依据遏制大战略制订并以遏制大战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该大战略体系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丽 《阅江学刊》2014,(6):72-78
《申报》秉持民族立场,通过讨论中日交涉事件发掘出热心洋务的官绅读者群,第一次营造出一个关于国体问题的公共讨论语境。在战争期间引导舆论认清敌我,对战争走势进行判断,在战后推动舆论反思国家自强之策。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台事件中的《申报》营造的舆论场域中,舆论与报刊的密切互动显示出这是一次完整的战争动员,也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