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香港文学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在香港文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一向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又与西方文化有着内在的相通、相连和彼此交叉、渗透的一面。香港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全球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其他华人地区不可能取代的,它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学和世界各地文学的交往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文学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和质——香港性——定位于世界华文文学大文学圈格局之内的。  相似文献   

2.
以个人亲历的视角回顾了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源头和历程。从20世纪早期朱光潜、许地山先生任教于香港学府始,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博兴的策源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校和任教于中文大学的诸多友好故旧的热心敦促,均在香港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浅析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外来作家群是香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纵观香港文学史,不同时期的外来作家都以各自的文学创作在香港文坛独树一帜。本文试图通过外来作家群的形成及其对香港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的推动、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论析香港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吉林籍香港资深爱国作家李辉英,1950年秋赴港,至1991年在港去逝。在港40年,一直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在这40年,他出版反映香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短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2部。其中《四姊妹》是香港6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佼佼之作。他还出版了“抗战三部曲”的后两部———《人间》、《前方》,得到曹聚仁先生的好评。李辉英还是香港优秀的散文家,《乡土集》中许多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美文。  相似文献   

5.
本土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而是指生于斯长于斯,或不是出生于香港但在香港成长的诗人."本土"的唯一标准也不一定是指出生地或成长地,有时更多是指作家具有鲜明的本土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章把戴天这样一位并非土生土长,但很快融入本土文坛,与"南来诗人"大相径庭的诗人放在这里论述.  相似文献   

6.
70年代前后移居香港的新一代南迁作家,其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创作历史大致相同。其创作无论在选材、创作倾向上与本土作家截然有别。但随着居港岁月的增长,他们的“大陆客”气味逐渐消失、“大陆意识”逐渐淡薄,香港色彩和“香港意识”则日渐显现。体现在作品上是时代背景被淡化,兴奋中心转向婚恋题材,作品被注入通俗性审美特征,因而与新一代本土作家接近起来。但两者仍有分别,预计很难合流,这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等不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非"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诣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九七”以后 ,香港文学并没有像有些人担忧的那样走向萎缩和泯灭个性 ,而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兼容并包 ,多元多样”的个性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高度重视 ,与内地文学的相互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香港报刊是促使当代香港文学发生的媒介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香港文学与报刊合力推动了香港作为"汇通东西"的"现代"都市形象完型。在进行文学现代性解析的同时,首先绘制现代性、文学与报刊媒介在香港特有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关系图景;并勾勒出香港文学与香港报刊在具有边界特质和跨界体验的场域下,寻求自我生存的线索;从香港报刊及文学演变的线性历程中,圈点出当下由媒介间性理论建构的香港文学特殊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0.
谈论香港文学,必须在界定其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它所涉及的地域观念以及香港作家身份认同的问题。此外,要了解香港文学的独特性以及与其他地域的共通性,也必须把它放在两岸三地的文学中来观察。在中西文化的对立与新旧文学的交替等方面,两岸三地都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情形。其中香港文学能于通俗文学、庶民趣味之中,兼取中西一些新颖的形式技巧,加以糅合,因此有着自己的特色。此外,面对日益紧迫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两岸三地的文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华文文学间的互动交流也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创刊已30年的《香港文学》,不仅是当代香港文学的标志性刊物,也是具有品牌意识的重要刊物。它不仅重视文化积累,也重视文学评论的作用,提升文学批评的地位。该刊物坚持开放多元,凸显都市风味,彰显刊物品位,打造出了世界华文文学刊物的亮丽品牌。  相似文献   

14.
<香港文学>选集系列展现了香港文学的成熟之路,见证着香港文学的演变过程,它从作家的构成、文本的想象、叙述的方式、视野的整合等方面拓展着香港文学的发展空间,以其坚持之信念造就的可贵成果来回馈文学,并印证着香港文学的繁荣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后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现象,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引起人们的关注。何谓“后文学”呢?本文认为:它从学术的角度,端正人们的理性意识,又以情感的力量,特殊的文学样式,填补着我国文学界特定时期的某种空白,支撑着人生信念,维系着“人学”的延绵,孕育着文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16.
偏重技术讲求实际的香港商业精神致使香港本土文学读者异常稀少,文学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而这也成就了香港纯文学作家自由创作的温床。写作回报的微薄,筛留了如钟晓阳之辈的文学天才;读者的匮乏与出版的困难,给予了西西等作家不必适应市场而独立试验小说艺术的机会;商业大潮的裹挟而下,更是意外地栽培出李碧华这株在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奇姝,既创造性地重写新闻稿,同时也激活了古典文学传统。钟晓阳、西西与李碧华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展示了香港文学作为小众文学所凸显出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香港女性文学从50年代萌芽诞生到80年代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处在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香港女性文学有着独异的特色。从创作主体看,香港女性作家有不少人是明星(名人)与美女,“明星+美女”的女作家是香港文坛的一大奇特现象;从作品看,香港女性文学往往脱不开“男女之情”的内容,婚恋小说为数不少,主题与人物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在考察香港文学思潮的整体发展时,从都市文化、身份认知等关键词视角切入,将提供一种结合香港具体文化语境细态分析的、异于传统思潮研究的新思路,有助于把握香港文学发展的内在指向与脉络。  相似文献   

20.
香港《译丛》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典范。在其主创出版者与撰稿人群体中,海外汉学家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文学编选方面,他们的跨文化身份明确了域外读者的阅读期待,他们的学术关注点又将选材进一步聚焦,最终选定代表性的中国文学篇目。而且,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近乎直译的汉学翻译方法与相关研究性文本相结合,是一种全方位深度传译的“丰厚翻译”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海外汉学家群体的地位与作用亟需得到学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