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与孟庆仁先生商榷王建民(一)在一篇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短文里(即王建民同志的《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见本刊1989年第3期。─-编者往),我提到如下一些意见:以物质现象还是以精神现象解释历史的发展,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现的...  相似文献   

2.
也谈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兼答王建民同志孟庆仁《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发表了王建民同志《论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文章谈的仍然是《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艾奇逊用人口过剩解释近代...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属性、特征和意义──兼与黄彦同志商榷董四代《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发表了黄彦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现实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3年第8期转载)读后受到很大启发。文中列举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4.
再辨“人格”之义──答徐少锦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辨“人格”之义──答徐少锦先生邓晓芒读到徐少锦先生跟拙文《人格辨义》(《江海学刊》1989年3期)商榷的文章《“人格”有道德涵义》(《江海学刊》1990年第6期)一文,很钦佩作者的求实精神和穷根究底的态度。但仍感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似乎是徐先生未曾...  相似文献   

5.
再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兼与彭怀东同志商榷朱德真彭怀东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一文中,对笔者关于“美只是有用事物的形式”的观点(《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商榷意见,对笔者很有启发。为了有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刊载了王荫庭先生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同年第6期又刊载了何祚榕先生与王荫庭先生的商榷文章。拜读两位学界前辈的文章,颇受启发与教益,但同时又觉得两位先生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与磋商的地方。笔者初涉学界,特别是作为曾受教于王先生的学生,不避浅陋之嫌,谈谈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以就教于王、何两位先生及学界同仁,并冀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唐晓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陆晓禾同志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见《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是“现实的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显然不是陆晓...  相似文献   

8.
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发表的郝宁湘先生《“热寂说”真的终结了吗?》(以下简称郝文)对同刊1995年第5期发表的拙文《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以下简称拙文)提出了若干问题,读后深有所感。...  相似文献   

9.
也谈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与启良同志商榷孟庆仁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期理论存在着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近些年来,这一理论又成了被搞得极其混乱的一个领域.启良同志《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考察》一文(载...  相似文献   

10.
对客观真理观之理由的反思──与肖中舟先生商榷李校利肖中舟先生在1993年第2期《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观之理由探析》)(以下简称《探析》),从形成基础、符合关系、检验标准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为客观...  相似文献   

11.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马佩,李振江(河南大学政治系)读了吕国忱同志《悖论本质之吾见——兼与马佩、李振江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吕文”,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2期)之后,觉得其中对问题的论述以及对拙作《论悖论的本质》(载《中州学...  相似文献   

12.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13.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14.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叶永新项羽乌江自刎,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败被追自杀。吴仰湘同志《项羽自杀原因新探》一文(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吴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吴文很有新意,给人以启迪,但其中的说法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潘承玉王基先生《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下称“《再》文”);对历来论争激烈、几成悬案的《水浒》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这对于深入把握作品本体,争取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应...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一文引起了一些反响。何祚榕先生在同刊1997年第3期撰文,评述了我的文章中关于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种不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理...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研究能转换成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吗?──与俞吾金同志商榷胡敏中俞吾金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发表题为《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一文(以下简称俞文)。文中所提出的对认识论研究的建设性意见是有一定启发性的,但俞文把现代认识论说成是抽象...  相似文献   

18.
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与欧力同同志商榷唐晓东欧力同同志在《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著文(下称欧文),对本人就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一文所持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其中不乏中肯之词,还纠正了本人对某一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我非常感谢他的赐...  相似文献   

19.
共有制与公有制之比较──兼与李力同志商榷王运生《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刊登了李力同志的《共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以下简称“李文”),读后顿觉耳目一新。但对于李力同志关于“共有制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它不同于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20.
<正> 本刊从1981年第4期至1982年第5期,有15篇文章在全国各报刊上转载或摘登。现将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登载情况简述如下: 1982年第2期《新华文摘》摘登了本刊1981年第6期发表的孟庆仁、林辉基二同志的《必须重视普遍群众的个人作用》一文。该文从普通群众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群众个人作用的历史发展、群众个体质量是整体作用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包含对群众个人的重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必须重视普通群众的个人作用。1982年第3期《新华文摘》摘登了本刊1982年第1期发表的朱光明同志的《“民主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质疑》一文。文章认为我国理论界长期流行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部分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更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现状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