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巴里坤地处新疆东部,清政府选择在此处屯田,不仅可解决新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而且可减少从内地长途运粮的费用,故此,巴里坤成为清朝初期在西路屯田的核心区。清政府在巴里坤推行了兵屯、民屯、犯屯三种屯田形式。清代巴里坤屯田对清朝统一新疆、加强西北边防、巴里坤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在新政时期为了摆脱内忧外困的局面,在文化社团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这时期,清政府制定了《结社集会律》,企图对文化社团活动进行规范,因之,各类新式社团,如教育团体、学术团体、文艺团体等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开通社会风气、改变人们思想、推进文化起了一些作用。但是清政府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地位,其文化社团政策调整中设置了许多限制性政策,妨碍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沿用以往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的基础上,以"辑和民教"为基本出发点,对基督教政策作了部分调整.这些政策变通多少弥补了传统基督教政策的不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妥协态度,这种修修补补的应对之策不可能给清政府带来真正的"辑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戊戌时期清政府开放言禁 ,允许民间自由办报 ,然而随着戊戌政变的发生 ,这一政策也告夭折 ,清政府开始大肆查禁维新派报刊 ,这一起一落的反复 ,标志着清政府报业政策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严厉强化其传统的禁米出洋政策,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外,严厉禁止清国人民运米济倭,以此作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手段;二是对内,保证军需民食,维护社会的稳定。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窒碍难行的情形,清政府据此对禁米出洋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军事上的失利,禁米出洋政策在打击日本侵略军、保证军需民食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挽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孙自俭 《兰州学刊》2009,(6):211-213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清末舆论失控体现在报刊的数量激增、民间化趋向、异化及阅书报社中革命势力的存在等方面。至于政府的政策应对,应该说,无论是言辞还是举措,清政府都确有从严趋向。只是问题在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清廷的政策有一个由紧到松的被动流变走向,以至于客观效果是舆论失控。具体来说,关于报刊的创办,由批准制改为注册制;惩罚方面,也在减轻;查核方面,由事先检查改为事后呈查,而且这一制度在当时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就客观效果而言,清末舆论控制松弛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具有革命倾向报刊的广泛传播。清末舆论控制之所以如此松弛,一方面是由于官员的渎职,另一方面在于报界对于主张从严的官员极力打击。总之,是政策趋松促发了舆论失控危机的爆发,尽管清政府也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然由于当时报刊发展过速,以至于局势竟至不可收拾。在今天看来,操之过急、未能循序渐进是舆论失控的关键。清政府对之未予正视,致使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清王朝的统治也随之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8.
五、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和伊斯兰教在反清起义中的作用关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在历次讨论会上分别有两种不同的评价。第一种意见认为,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或者说对回民的政策中始终带有偏见。以元、明、清三个朝代相比较,很明显,回族在清朝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尤其在发生历次反清起义之后,统治者对回族群众极为仇视,因此总是残酷镇压和严加管制。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被迫同意华工出国合法化,晚清海外华人政策从此开始转变。鉴于秘鲁华工案在整个苦力贸易中的典型性,以及案件所具有的长时段性,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重大转变。本文以秘鲁华工案为切入点,分三阶段具体考察晚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从被动到主动的演变过程,揭示清政府在时代新格局下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10.
晚清政府贫困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贫困化,集中表现为政府财政的破落。而政府贫困化又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失败、政府能力低下以及连年战争和主权逐步丧失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政治体系的原因导致了政府贫困化;而政府贫困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政治体系的权威和能量。晚清政府的贫困化使晚清王朝的政治职能不能得以发挥,使得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一些现代化变革因此而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