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文艺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谐是人类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更是审美理想.和谐是文艺的追求目标,和谐也是文艺的功能方式.无论是温和滋润方式,还是诙谐幽默方式,抑或金刚怒目的方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和谐方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有传统和谐和现代和谐之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不是传统和谐,而是现代和谐,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的现代新型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的延续,是对以往各种相关理论的扬弃和突破;体现了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的全新理念,应从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民主理念、法治理念、公平理念、自然理念和渐进理念等多方面理解这一全新思想。  相似文献   

3.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标志着我们党谋划国家发展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霍益辉 《云梦学刊》2010,31(4):72-75
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和谐的本质包含九个方面的涵义:和谐是一种社会趋势;和谐是一种社会理念;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是一场社会建设;和谐是一种科学方法;和谐是一种人生境界;和谐是一种理想人格;和谐是一种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公民生活方式的调适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宏观的层面上而言,是体现高层执政能力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政治韬略。从微观的层面上而言,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是每个普通公民生活方式的调适甚至是重新选择。本文在微观层面从三个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精神幸福为生活追求,构筑和谐社会的恒久元素;以适度为生活平衡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以新型现代性为生活指归,把握和谐社会的工程指向。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分析儒家的和谐思想的背景、内容,汲取其中的精华,使儒家和谐思想真正实现现代化,重新引领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7.
启良 《船山学刊》2010,(4):90-94
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美好的理想非但难以实现,而且还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革命与斗争哲学,到改革与建设哲学,再到发展与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和谐的本质包含九个方面的涵义:和谐是一种社会趋势;和谐是一种社会理念;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是一场社会建设;和谐是一种科学方法;和谐是一种人生境界;和谐是一种理想人格;和谐是一种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作为对人类社会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存在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社会和谐,并非拒斥社会竞争,只有把和谐的协调性与竞争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社会和谐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和谐,体现了主体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崇高的道德使命感,蕴涵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一是和谐本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二是和谐社会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三是和谐社会有其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自有社会以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社会制度如何变迁,社会性质如何迥异,和谐总是贯穿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人类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可以说,和谐社会有基于人类共识的一般规定,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和谐相处应是人类社会的本来状态,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人与人,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乃至人与自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谐美好的人类生存状态成了人们心向往之的乌托邦。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其小说《紫色》中展示了性别、种族乃至人类与自然从最初的冲突对立,经过一次次的碰撞、协调,最后终于达到统一和谐的过程,构建了一幅理想的人类社会美好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及今一贯追求的社会理想。《管子》从"牧民"的角度出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政策法令必须顺乎民心,在治国方略上必须礼法兼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人与天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兴福 《兰州学刊》2005,(3):4-7,1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齐美音 《理论界》2007,(10):30-3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社会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异质社会,求得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和谐共存是一个古老的政治理想。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宽容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共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必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追求和谐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法治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障形式,通过法律的实际运行来实现人类的和谐理想.马克思自由法律思想与其共产主义理论在本质上一脉相承,都以和谐为本.在当下中国,马克思自由法律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为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二是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的理论内涵,三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孙百亮 《人文杂志》2023,(10):11-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资本逻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是导致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超越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理想。根据价值与事实相结合的方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想可归纳为信仰形式、诗意呈现、哲学表达三种表现形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和谐共生,会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拓展和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想具有现实性和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想的实践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现阶段要在坚持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先验与经验共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原则的前提下,从价值观的重塑和实践路径优化等方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昕 《东南学术》2008,(4):132-13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安身立命"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的和谐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毕生追求"至道"理想.在他看来,"至道"理想就是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富而后教、各安其分和理身理国.唐玄宗"至道"理想的提出是对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发展,是对大唐开国以来治国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理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治国理念,是一种崇高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具有物质和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富与民富相统一的内涵特征。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精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扬弃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理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