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的喻示,那么莫言的《酒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的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的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的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到《酒国》所象征的现代性无效和失败的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的放大和效果的抵消、分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8.
驾头杂剧《梧桐雨》和《汉宫秋》都取材于帝妃故事,传达个人的悲剧体验,而且都体现了注重悲情抒发的艺术旨趣,但二者仍有重要区别:从描写向度看,《梧桐雨》侧重写强国之君激情压倒理智的过失与悲痛,唐明皇的重情任性不但造成了他和爱妃个人的悲苦,而且导致了国家的由盛而衰;《汉宫秋》侧重写弱国之君的"不自由"———他以及朝臣的懦弱无能,不仅造成了他的无奈与愤懑,而且也使大国之君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从风格上看,《梧桐雨》悲而艳,抒情性很强,对后世的文人剧作影响深远;《汉宫秋》悲而豪,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开启了哲理悲剧之先声。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我的噩梦》足继鲁迅的《征人日记》对20世纪初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的揭露和鞭挞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对文革中吃人者的强烈控诉,是另类的“狂人日记”。不同社会下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吃人现象的揭露上,有着共同的批判意识和强烈改造吃人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依据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对《狂人日记》中的语言实例进行分析,可知在非正常心理的作用下,狂人眼中的物理世界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具体说来有: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不切实际;认为周围的人都想要吃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吃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谈到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篇《狂人日记》在当年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要举出四川著名学者吴虞发表在《新青年》六卷六号(1911.11)上的那篇著名文章《吃人与礼教》来说明。吴虞在文章里,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极表赞同,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进行具体的阐发、论证,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反动、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基度山伯爵》发表于1844-1845年之际,为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连城诀》发表于1963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对比《连城诀》和《基度山伯爵》,可以发现两书确实存在某种联系,《连城诀》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与《基度山伯爵》非常相似。两书的主人公都曾蒙冤入狱,在狱中都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并从他们口中得知宝藏秘密,后来成功越狱报仇后都和心爱的人远去。当然,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两书也有不同之处。《基度山伯爵》侧重对个人英雄主义和金钱万能的崇拜,而《连城诀》更倾向对人性的挖掘。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是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本,相差两千多年,两者之间却具有惊人的互文性。首先,二者都区分了"梦"与"醒"的不同状态,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转换,显示出忽略时间、重视空间的倾向;其次,二者都演绎出多层梦境与互入他梦的多层空间,是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形象展示;最后,二者都纠结于"梦"与"非梦"这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具有浓厚哲学意味。但是,这两个文本最终的主题指向却显示出中西文化的不同旨趣,《盗梦空间》所要突出的恰恰是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人生因为意义的存在而变得值得期待,表现出一种现世的、务实的人生态度;而《齐物论》中对梦的叙述最终是指向一种超脱的、出世的人生观,其目的是通过宣扬人生虚无,试图减少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本性的束缚,使人回复到自然本真的状态,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玄同生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17.
帕慕克《黑书》的故事发生在被共时化的伊斯坦布尔城市空间里,而莫言《酒国》里的背景,是一个将现实高度抽象化后想象建构的虚拟空间,这个想象的酒国市是作家融合一切叙述的“熔炉”①。两部文学作品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却异曲同工,采用背景文本和内文本相互映射的叙事结构,在作者与人物、人物和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形成相似的文本迷宫。这些迷宫建立在将过去、现在的历史性记忆压缩融入当下的物质空间,并用嵌套和并列的文学叙事手法把纵向的线性时态变成共时化的记忆存在,寄寓两位作者共同的现实批判隐喻和对未来的不同展望姿态。  相似文献   

18.
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判断,意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一判断,从知识学上考察,应该说,它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知识。作为一种信念的“吃人”判断,如果从“认知层面的信念”来考察,无疑是存在“片面性”的;而如果从“评价层面的信念”来考察,虽然也能发现其“片面性”,但这样的片面性却是能被人接收的,不仅能被人接收,而且这种具有片面性的信念,还能被不同时期的阅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发现新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一信念直到今天依然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进行的并非是简单象征式的批判与控诉,"吃人"的隐喻的迷雾背后,暗含着的是对自身的强烈的反省、嘲笑与否定,"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狂人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农业社会家族内部中的反叛者的诞生,他以流星式的闪现和隐没,同时证明了打破家族的封闭性的困难和隐约的希望的存在。在一种构建民族国家的期许下,一切反抗都是建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吃人本质,戳穿了形形色色吃人者的丑恶咀脸,它象一面镜子,也照见了“四人帮”的狰狞面目。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愤怒揭发批判“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使我们仍然感到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吃人者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我们只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