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家朱海容搜集、整理和出版的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打破了“汉族无史诗”、“江南无英雄诗”的成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部长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英雄史诗电影塑造英雄的面向和特征出发,以《嘎达梅林》和《角斗士》为例,比较中西英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的异同,可以揭示中西民族精神和文化异同。在英雄人物基本的道义品德、遭遇结局上,中西电影塑造英雄人物的套路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在于西方英雄偏于神性和个人化,中国式英雄偏于群体性和超越本己性。  相似文献   

4.
:彝族民间文学《支格阿鲁》是一部典型的英雄史诗 ,并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详细考证了其产生的历史年代 ,分析了这部史诗的文学艺术成就及作品所反映的彝族古代哲学思想。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人类学价值和民族学价值。提出这是一部其它任何英雄史诗所无法代替的具有重要地位的巨著 ,应引起彝学界高度重视 ,尽快在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收集整理 ,全面而真实地向世人呈现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哈萨克史诗《英雄阿尔卡勒克》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突厥语民族和蒙古族由于相同的游牧经济生活、共同的萨满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族源关系和频繁的历史接触,他们的英雄史诗之间具有诸多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和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规律和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阐释了突厥英雄史诗和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多少世纪以来 ,蒙古族英雄史诗不仅是我国蒙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生活经典 ,而且也是我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宝贵财富。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如何继承和弘扬史诗精神 ,发掘其现代价值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彝区各流传有一部支格阿鲁的英雄史诗。四川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彝文版)这部英雄史诗的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和表达十分丰富而不可替代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其宏伟壮丽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和神奇浓厚的神话色彩为这部巨作最突出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蒙古族叙事民歌之间的相承性特征,并从它们的题材、英雄形象塑造、程式化特征等三个方面着眼,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承性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地理单元等诸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渊源于蒙古民歌传统与英雄史诗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贵州彝族地区的《支嘎阿鲁传》是集神话与传说为一体的长篇英雄史诗,是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史诗中把民族英雄支嘎阿鲁理想地塑造成了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文明礼貌、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人。史诗以万物有灵观和泛神论作为心理基础,通过神魔、幻化、巫术等艺术手段造成扑朔迷离的虚幻意境,这正是魔幻美这一艺术手段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神奇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荷马史诗是西方翻译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通过拉丁文献和翻译文本得以传遍世界。文章对荷马史诗中西翻译史作一综合性比较研究,旨在探索其在文本化之后翻译所呈现的特点,以期突出荷马史诗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翻译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丧葬,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人死之后,如何处置遗体,采取何种方式埋葬,它既显示了人类对生死现象的神秘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和消亡的认识过程。文章对藏族《格萨尔》史诗中的丧葬习俗进行透视,对藏族丧葬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及史诗中丧葬的形式与地理环境、宗教、原始生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藏族葬俗的思想及其它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史诗中的葬俗。  相似文献   

13.
关于谢晋电影及其风格,人们试图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去评说,但最终都归结为一点"说不尽的谢晋".本文仅从谢晋影片的史诗风格入手,以一种皈依文本的视角剖析其潜在的史诗意识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崇尚强势、渴求超然是人类永不陈旧的论证话题,无论是拉丁基督教世界所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东亚儒家思想体系下对"权威"的认可;无论是西方人所崇拜的普罗米休斯盗火、尤利西斯远征,还是东方人称道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讴歌与赞美,特别是近代各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几乎都成为这个民族的象征,可见无论是欧洲秩序还是东亚封贡体系,无论是穆斯林文明还是日益边缘化的非洲,弱势对强势的和睦相处与反抗纷争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西方的英雄情结与东方的帝王情结同属同位异形体,但是毕竟是从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所以二者还是有细微差别.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论证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而阐述英雄情结的缘起与走向.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史诗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对《格萨尔》全方位的研究与考证。对其他少数民族史诗和史诗方法论的研究也有新的拓展。在研究视野上,大多通过史诗内容与史诗人物的追根溯源,探询史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在方法上,部分文章以个案为例,以丰厚的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采用的是19世纪中叶的北京话,在近代汉语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运用现代语言学中的分布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考察分析了<儿女英雄传>中的动结式.  相似文献   

17.
蒙古英雄史诗与游牧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社会的游牧经济可分为开始和发展两个阶段 :唐代初期为开始阶段 ;唐代中后期以后为迅速发展阶段。文章对蒙古先民的社会结构、游牧文化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分析与论述 ,提出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蒙古游牧经济的初期阶段 ,不过 ,其大多数产生于游牧经济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诗问题"是不同学者用西方文学理论,考量和评价中国文学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史诗问题"仍在学者们口诛笔伐的争辩中漂泊不定,成为一件学术公案。周代礼乐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束缚,以及史诗创作"延续性"的缺失,是汉文化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理论所界定的"史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汉民族没有史诗的深层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诗作为一种韵文体神话作品在我国的许多族群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汉族有无史诗,却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作为族群的一种集体记忆, 史诗的形成与族群的早期历史密切相关.族群记忆的多元化和以书写记忆为主的存储方式,以及汉族知识分子对民间口头记忆的消解和重构是导致汉族族群未能形成史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