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总供需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体现。所谓总供需平衡效应的统计分析,就是利用有关指标就总供需失衡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判断和定量分析。本文拟在明确总供需差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理论联系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总供需平衡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揭示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总供求平衡预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萍 《统计研究》1988,5(1):23-25
在研究社会总供求平衡问题时,多数人侧重于供求总水平的平衡,至于是平衡基期已经形成的供需水平,还是平衡本期新增的供需水平,人们很少涉及。若把前者称为供求总量平衡法,后者称为供求增量平衡法,我认为,供求增量平衡法优于供求总量平衡法。  相似文献   

3.
岳巍 《统计研究》1987,4(3):1-5
一、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的目的性首先应当明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统计分析的作用。概括地说,进行社会总供需的统计和分析,是为了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规模和主要联系,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作为人们认识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控制和调节经济的依据。只有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4.
庞皓 《统计研究》1995,12(2):77-78
社会总供需定量分析的创新研究──评曾五一著的《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庞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对社会总供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多是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对中国社会总供需实证性定量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游广武 《统计研究》1992,9(2):48-51
目前,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统计分析所遵循的思路不外乎就是从统计角度先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然后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来考察总供需的失衡程度。这种方法暗含着一个往往不正面提及和论述的假定或前提,即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目前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中所暗含的这个假定提出疑问,并通过对以这个假定为前题进行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的典型剖析,证明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6.
杨缅昆 《统计研究》1990,7(4):29-33
一、对建立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基本认识为了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需要,经过统计学界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论证,社会总供需统计终于作为一种核算模式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1989年修订稿)。这是在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实践中,立足于我国实际,在博采各国之长的基础上,勇于革新的一个创举。众所周知,无论MPS,还是SNA,都没有开展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先例。虽然社会总供需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渊源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但西方国家在定义总供给和总需求概念时,将它们分别等同于按分配法和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由此必然推导出在统计上社会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的结论。事实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现象,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它们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数量缺口。显而易见,这种以国民收入统计代替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而且在实践上无益于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中都存在资源配置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无疑也是经济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靠市场自发地去调节资源配置,也是做不到的。国家必须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干预和调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社会总供需平衡与否,既是调控是否有效的指示器,也是调控之目的所在,国民经济核算应致力于为社会总供需平衡提供基本材料,切实发挥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一.社会总供需平衡与否的统计认识社会总供需是平衡还是失衡…  相似文献   

8.
建立宏观经济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克辉 《统计研究》1987,4(4):39-46
一、建立宏观经济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逐步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到间接控制为主。宏观经济控制的中心内容,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及其结构之间的基本平衡。为了搞好对宏观经济的控制,需要建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指标体系,按年进行分析;也需要利用一系列敏感性指标,建立宏观经济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进行监测,使之能够在问题刚露端倪的时候及时“报警”。  相似文献   

9.
马崇明 《上海统计》1999,(10):17-19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平衡的各项均衡条件,具体表现为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既是供需总量运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供需总量平衡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成熟与完善,当前及今后对我国国民经济供需总量平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的指标应采用直接测算法与相关指标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具体应由下列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0.
杨缅昆 《统计研究》1993,10(4):34-39
一、选择:总供需定义 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我国新的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更高要求,理论界开展了有关社会总供需核标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归纳众多不同的观点,不难发现,在总供需核算问题上形成了两大学派:平衡论派和非平衡论派。两派得出了统计核算上总供需恒等与否的不同结论,分歧源于对总供需定义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概念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能力,二是有购买欲望。概括地说,需求就是一定时期内愿意支付的购买力,有购买力在当期内不愿支付则表现为潜在的需求。作为供给,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供应能力,二是有供应出售的愿望。概括地说,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有供应能力而不愿提供,则表现为潜在供给。  相似文献   

13.
邱晓华 《统计研究》1989,6(2):12-14
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85-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7%,但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却日益突出,抢购风迭起,零售物价急剧上涨,1985-1988年平均每年上涨10%,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在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随着扩权让利放活,地方、部门、企业利益逐渐强化,而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过早弱化,新的宏观调控手段又尚未建立健全。一些部门、地方和企业,在改革、外放、搞活过程中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急于求富,形成新的需求膨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适当比例”,作为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一基本指导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  相似文献   

15.
《统计研究》1987,4(3):78-80
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理论和方法科学讨论会,198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无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统计局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国家计委综合局、国家统计局有关司的同志。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岳巍同志在会议开始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就建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与分析工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的与作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科学范畴,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测算口径与方法以及是否存在平衡差及其在统计上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总需求的基本概念社会总需求指标是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这一指标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我国理论界的意见很不一致。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把总需求理解为国民收入使用额或支出额;(2)把总需求看作是全社会的货币收入或各种货币资金的总和。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潜在总供给的理论概念和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五一 《统计研究》1993,10(6):27-31
一、潜在总供给理论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在讨论潜在总供给的理论概念时,要注意区分以下几种不同含义的总供给。一是潜在总供给;二是意愿总供给;三是实际总供给。所谓潜在的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正常的生产强度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社会产品的总体能力。潜在总供给是由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情况决定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