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争取中间势力”的方针苗青“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赐的一项策略总方针,它是我党总结了抗战以来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方法,把统一战线中的各个阶级、阶层和派别作了具体的分析、区别后提出来的方针政策。“争取中间势力”对...  相似文献   

2.
胡绳关于中间势力的观点,是其晚年在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中间势力的内涵,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间势力的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动摇分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团结争取中间党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自卫战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中间党派在团结抗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中间党派主要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略论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共政权尖锐对峙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国共两党的若干性质大体相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势力,它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也包括开明绅士、地方势力派以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分子。中间势力有着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成分的复杂性、政治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性。中间势力的历史发展受国共关系变动的制约,也受现代中国政治形势、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学峰撰文指出,学术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间势力,即游移于当权阶级、阶层与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势力(主要由爱国人士、中间党派和地方实力派组成)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一般认为中间势力只不过是作为争取的对象而存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的中间势力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1 4年间 ,在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 ,广大中间势力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抗日民主运动 ,其主体走过了一个崛起、发展 ,逐渐成熟 ,直至建立民主政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的抗日的各阶级的联盟。既包括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等进步力量;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绅、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等中间力量;还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顽固势力。目的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以对付共同的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个统一战线,在国共关系上,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上,是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执行“又团结又  相似文献   

8.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首先提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间势力对政局作用的重要,往往突显于对峙双方势均力敌时.护法军政府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左右着各派的关系离合和势力消长.对此,学界已注意到桂系和滇系实力派与孙中山的两极冲突,而在其背后,貌似调和的中间势力的暗中角逐,也对未来政局的走向不无影响.程璧光等人对军政府总裁的隐相谋取,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方中间势力在民初政治失重、制度转型时期的复杂心态和政治诉求,以及护法各派的力量态势和各方对政局发展方向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中,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规定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以后,又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我党我军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坚决而又灵活地贯彻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1940年,新四军为完成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所进行的统战工作和黄桥战役,便是颇具特色的事例。本文拟结合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谈谈贯彻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特别是争取中间势力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间路线,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或第三方面的政治路线。许多中间派民主人士都对中间路线进行过精辟的论述,其中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有着较为独特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初步形成,40年代中后期逐步完善。在此,主要对张东荪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谁就必然是新中国的领导者。①一个革命政党,能否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关键是看他能否争得农民同盟军、赢得中间党派的支持和拥护、能否经受住各  相似文献   

1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间势力“中间势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特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的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包括农村富农、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内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有时又单指邓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政党和政治团体。 1921年,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背叛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中国共产党独自举起革命大旗,领导中国人民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亦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蒙骗中清醒过来,积极从事独立的政治活动,寻求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道路。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6.
孙刘联盟指的是三国时期以孙氏为首的江东势力集团与以刘氏为首的巴蜀势力集团间的联盟。它初步结成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夕,中间经过了一个从联合到分裂、又从分裂走向联合的曲折发展过程,最后以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为标志而结束。  相似文献   

17.
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立前,西方政党制度在中国多次尝试过。西方政党制度在清末被引进中国,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迫与革命党人联手推翻清政府,民国初年及其以后的政党政治走到尽头。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介于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在经过短暂合作后又各自走不同的道路,主张走议会民主道路即第三条道路的中间势力到1948年之后只得选择同中共合作。西方政党制度多次尝试因各种原因而失败,反复论证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间势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对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共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他们又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调解矛盾,平息内争,沟通歧见,防止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对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间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间势力采取的战略与政策,领会其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年十月的苏北黄桥大捷不仅仅是我军军事上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军统一战线工作的伟大胜利。本文写的是在黄桥战役前后,苏北我军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和运用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从而在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苏北抗日的新局面。(一)“联李,击敌,反韩”策略的制定党中央关于新四军挺进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是大胆的,必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艰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