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分析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状况,分析思想家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探讨研究地理环境作用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层面的凝结,是标志主体能力与客体属性相统一的范畴.人的价值,在其现实关系中,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表现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自我确证的社会实践的规定.而这种规定的必然性根植于自然界的必然,是自然界必然性展开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在其时间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作为自然界特殊的存在物,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作为能动的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3.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常发生作用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进程。地理环境作用问题的研究,同人类生产劳动的研究一样,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我们必须循着人与自然界斗争的历史线索,去看待地理环境,评价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对地理环境作用这个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直至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这个内容广泛的问题,是历代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与自然环境及其在人的作用下的变化相联系.当代各种全球问题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本文试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探索生态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凭激情的行动去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念必须深入反思的实质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变。其实质。是要转变传统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释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确立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事实思维与价值思维之双重思维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观念和发展理论:社会生活和人的存在、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活之间的存在和展现、活动和方式、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不是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意味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形式、手段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历史动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地理环境在内的经济关系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构成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必然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人的有意识活动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人类与地理环境,也就是与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这种关系,掌握它的规律,对于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①恩格斯所说的“一天天地学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肇始于遥远的历史时代。本文试图论述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学会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上,所经历的阶段及其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看待现实自然界的真正逻辑基点。在它的逻辑视界中,自然界就是那个在实践活动中生成而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形式上存在着的现实自然。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而言,这样的自然具有的恰恰是一种地位和关系上的优先性。而作为一种发展过程,它就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因而表现为一个由已知通向未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不是世界存在的中心,而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它是人对其与自然界关系及其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1.
人的历史发展与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学研究中,人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审美特性都是重要的问题.对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的说明,只有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来实现.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首先说明什么是"人"及其历史发展,再着重从人的发展的依附、独立、自由三阶段来阐述人的发展和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历史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探讨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历史上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几种理论。然后论及如何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基本上是间接地通过生产方式来影响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包含着基础理论、现实需求、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展开论述。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核心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起点和前提,现实的人和物的关系进入了马克思考察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唯物史观,“实践”这一观点获得了其思想中统领和核心的地位,通过实践的视角和方法,在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连接现实的力量。恩格斯则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具体阐释和方法总结为自然辩证法,通过对人类历史实践的具体考察,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生态哲学尤其关注现实社会及其产生的生态危机,强调将剖析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探寻生态危机所产生的表象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伴随着资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形成的资本逻辑不断作用于人、社会以及自然界,通过支配和利用不同形式的自然力进而控制和影响自然界。资本首先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并在效用性这一根本原则上对待自然界,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其次资本遵循无限增值的定律,自然界的资源被无限地投入资本生产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最后资本对活劳动即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矛盾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为切实有效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实现“生态人”的转变,构建人的新型存在形式,克服资本逻辑对个人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个人重新回归自身,实现自由发展。二是实施生态文明新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取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与法规,将会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生态危机。三是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面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需要各国各地区认清事实,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世界是复杂的,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世界发展的规律主要是非线性规律。从自然界揭示出的非线性及其规律同样适合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线性表现在:历史结果是众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的产物;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相互作用使历史发展呈现出中轴线上下波动运动;历史是客体条件制约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可能的“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状态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的意识中,解放意味着对某种束缚或压迫的摆脱;是与受束缚、受压迫相对立的.解放即意味着自由.我们知道,人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发展的,受制于自然界,必须同自然界进行各种不断的斗争,才能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必须在社会中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依赖于这种社会关系才能生存、发展下去.这样,人一方面与自然界结成了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他人结成了社会关系,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人才成了现实的人.因而人的解放,在一般的意义上。蕴含着摆脱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及其关系的论述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人的主体地位、自由本质和创造作用决定以人为本;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要求全面协调发展;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和对社会的基础作用决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构建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驾驭自然规律的程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而任意支配、改造自然界,否则必然会被自然界"报复";必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此必须变革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旧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人类活动以适应环境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物质基础,它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早期人类应对自然界的能动手段。期间,流域作为一种自然区域,一方面具有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又孕育出了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群体,推进着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对之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第一,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即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第二,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对历史主体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即“现在”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 ;因而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为“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 ,也在与作为“未来”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