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独特的德育、无可替代的国情教育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培养全民族人文素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正确思考和看待当前国内外不断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和“国学热”的必然要求,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理性认识我国国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结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重要内涵,研读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目前《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课程因其特殊属性备受关注,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该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从探索专题弄通内容体系、解析文化还原历史语境、抓牢思维促成有机结合、引导舆情打赢网络硬仗等入手,对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促成教师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常盛不衰,主要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精神,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独具魅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  相似文献   

4.
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的价值取向总是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在这之中,尤其是在课程科目的设置及学科内容的选择上,文化传统总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究其原因,一方面,一定价值取向下的课程对文化进行着选择与传递,另一方面,已形成为一定传统的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大学的发展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文章分析了大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意义,为建设现代大学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文章探讨了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拓展校园廉政教育的空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廉政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类型”中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 ,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中最本质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有三种类型 ,即雅俗之分、隐显之分和山庙之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植根于中国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伴随着中国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我国农村影响较为深远。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11.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应在百年文化反思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多元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本身作为教育之目的,真正珍视学生生命个体,实现开发人性,培养善性、德性和智性之教育终极目标。其创新研究着重于专题式课堂教学突出课程之价值导向性,诵读、梵乐和内观等新型课堂教学方法之实效性,传统文化课外实践模式之体验式、情景式拓展,"后课程建设"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高校应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中,使其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生道德等多个领域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就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国传统修身文化以人性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严以律己作为主要模式,以道德境界作为理想目标,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实践创造中推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7.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成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益,特别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持人的内心平衡和精神平衡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于把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传统的“传”与“变”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前提。使传统服从现实、更新传统是解决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现代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的再创造,既不是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融汇古今,再塑现代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内容,要弘扬其中的合理部分,结合中国实际,准确把握现代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内涵,加强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加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使传统可持续发展文化与现代绿色科技相结合,从而推进现代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