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据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证明责任的强化,确立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也就成为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并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其实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用“法律真实说”取代“客观真实说”并正确区分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地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针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建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2.
交叉询问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重要的审判制度和证据规则.本文拟对英美法系诉讼中的交叉询问制度的涵义、特点、规则和运用作一粗浅研究,并结合交叉询问制度的运行趋势和我国在刑事诉讼中的实践缺陷,以期在我国民事诉讼有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从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到开庭审理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称。科学合理的审前程序有助于整理证据、固定争点和促进和解功能的发挥,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前提,甚至关系到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现状及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设想,以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和促进公正高效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质证作为民事审判的一项制度规定于我国的法律之中,《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法律只对质证作了原则性的概括性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未能作详尽的规定,以至于在审判实践中各行其是,抑制了质证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对质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质证作为民事审判的一项制度规定于我国的法律之中,《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法律只对质证作了原则性的概括性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未能作详尽的规定,以至于在审判实践中各行其是,抑制了质证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对质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了证明责任倒置的概念界定, 进而分析了我国的立现状和缺陷,最后对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倒置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司法认知都以观念或制度形态存在着。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司法认知的认识和确立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司法认知的范围存在着许多争议,因此在借鉴国外法律的基础上,有必要明确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指当事人于纠纷发生时,由受过训练的第三者即调解人居问介入协调,并就争议事件进行协商,而当事人则可在平和的协商氛围下充分表达意见,达到自主解决纷争之目的。对于一个有争执的案件,为了化解歧见,双方当事人坐下来谈判,如果最后双方能达成一个共识便可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需要一个过滤器,将可赔偿性损害从不可赔偿性损害中区分出来。而对于过失侵权制度中的过滤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选择了“谨慎义务”。谨慎义务是过失侵权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行为人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义务。在英美法系国家,谨慎义务的存在是构成过失侵权的首要条件,它界定了过失侵权责任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人类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虚拟财产因网络的迅猛发展而诞生,同时大量的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通过最近武汉市中院一网络游戏案件的判决引出虚拟财产对大陆法系和英关法系的传统财产法挑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事人已经获得了市场主体性地位,能够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利益,在民事诉讼法中体现为能够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然而,作为当事人一项重要权利的处分权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完善处分权制度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相似文献
15.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民事交往不断扩大,民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已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涉港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不完善。作为区际法律冲突核心内容之一的管辖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更经常困扰着人关的法院和当事人,解决与港澳之间的区际管辖冲突有时甚至要比解决国际之间的管辖冲突还要复杂和困难。因此,针对此类民事纠纷的特定情况,在如何确定并适用我国涉港民事诉讼程序上存在不少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业主委员会能否作为民事诉讼主体,由于立法制度的模糊以及司法现实的需要而亟待探讨。本文从价值层面着手。得出业主委员会享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具有现实必要性;然后通过逻辑分析,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体系下.业主委员会是可以作为“其他组织”享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最后,通过分析业主委员会责任能力的特殊性,提出其在作为被告时应当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过于模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当对该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法国和英国类似的制度,分析借鉴其制度上的设置,反思我国目前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测谎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广泛应用,在一些法院也出现了运用测谎解决民事纠纷的现象,本文认为测谎结论一旦允许被应用,就一定是以“证据”的身份进入诉讼的,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民事诉讼中急于使用测谎技术的条件尚未成熟,也缺乏一个具体有效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它是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判例的功能经历了从证明习惯到提供规则的转变。18世纪以前,判例并不具有约束力。那时法庭辩论引用和讨论早先的判决起着一种并非无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不是作为具有约束力的而是作为对法院习惯做法的证明。18世纪以后,判例逐步具有约束力。作为判例,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判决,而是判决中所包含的规则。而规则作为在法律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支撑着具体的判决,并且对其他类似案件具有约束效力,法官是从抽象的规则中引申出具体的判决。从思维过程来看,判例是从个案到个案的推理。而从此案到彼案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积累起来的裁判规则也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全面准确界定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原因、检察机关公益代表人的身份和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受民事诉讼结构制约等问题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