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汕优63杂交组合为材料和8种秧田小苗寄栽规格为处理,研究了在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条件下,秧田营养面积对秧苗移栽时单株(或单穴)茎蘖数、分蘖和鲜重增长速度及秧苗茎蘖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每穴寄栽单株或双株,至10.0叶期大田栽插时,单穴茎蘖数和鲜重均同单穴营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寄栽规格下秧苗生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移栽前2~3个叶龄的增长速度和鲜重增长速度等方面,扩大秧苗在秧田的营养面积有利于秧苗较好地利用移栽前2~3个叶龄期良好的秧田环境条件增加分蘖和鲜重,形成“超多蘖壮秧”;不同寄插规格下秧苗在大蘖率、单茎绿叶数和根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稻双株秧在不同施N量和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施用90g/m2N肥、栽240苗/m2处理的有效穗和经济产量最高。就有效穗和经济产量两个经济性状来说,施N量和密度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N量低时(如45g/m2),要有较高的栽插密度(如270苗/m2),才有较高的有效稳和经济产量。因此,在施N量低时应加大栽插密度,以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施N量和密度对颖花数、结实率、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栽双株秧必须有较高的N肥施用量和适宜的基本苗数,最后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明:用CR—4浸稻种和幼苗叶面喷施能提高秧苗抗寒力,使秧田秧苗单株分蘖数增加10.20%~12.24%,产量提高5.70%~8.2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提高主要是因有效穗数增加,抽穗期提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不育系所配杂交水稻组合在单、双株寄裁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研究,结果表明:Ⅱ-32A所配组合的总根数、白根数、白根率和分蘖性能等指标均较优,特别是白根率高,根系活力和分案能力强,但繁茂性稍差。冈46A所配组合其突出特点是叶面积和苗高占优势,繁茂性好,秧田各时期的于物质积累能力较强,但根系活力稍差,白根率较低。二汕A所配组合的特点是在发根力和根系活力上稍占优势,白报率较高。D汕A所配组合无突出特点。寄款方式对秧苗素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前期和后期的差异大。前期双株秧稍占优势,但在后期刊单株放的优势很明显。因此,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为培育壮秧,增加秧龄弹性,应提倡单株寄栽。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少穴栽培是一项旨在进一步提高杂交中稻产量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新型栽培技术。其核心是在秧田培育出单株苗数达15苗左右的超多蘖壮秧而在本田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的栽插穴数,充分利用杂交稻的个体生理优势和少穴栽培的稻田环境优势达到高产高效。1991年在三台县西平镇以汕优63为材料进行了多重复的试验,比较了6种少穴栽培和常规栽培水稻的生育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少穴栽培可通过杂交中稻强大的分蘖优势来保证田间适宜的总苗数,同时能有效地控制群体最高苗,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多粒大穗。无论每穴单株双株,每公顷植90.0千穴、112.5千穴、135.0千穴和157.5千穴都可比常规穴数(每公顷245.5千穴)栽培显著增产。其中,每穴单株以每公顷112.5千穴产量最高,双株以每公顷135.0千穴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秧苗抛栽叶龄对杂交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高叶龄抛栽杂交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高叶龄抛栽致使杂交稻本田茎蘖高峰期明显推迟 ,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量有所降低 ,低位一、二次分蘖穗比例减少且经济性状明显变劣 ,从而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3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参数及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均较低,直接选择效果较差。通过各独立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效果亦不理想。将各性状分别与单株产量建立指数方程进行综合选择,则以穗粒数、剑叶面积、单株穗数为好,相对效率分别为112.47%、107.92%、103.20%。在所有三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中,凡包含了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的指数方程,其遗传进度最大,相对效率最高。由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生物产量、剑叶面积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y=0.2127x_1+0.1932x_2+3.8454x-3-0.3406x_4+0.0598x_7,相对效率达173.13%,超过了大部分由6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在育种工作中,对这些性状综合筛选,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研究的性状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播种至开花日数,百粒重和籽粒产量的遗传力较高;株高、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株粒重的遗传力中等,全生育日数、主茎节数、单株分枝、单荚粒数的遗传力较低。籽粒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最大,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单株籽粒产量除与播种至开花日数、主茎节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株分枝呈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其它性状间的相关则比较密切。荚宽的遗传相关贡献最大,其次是荚长、主茎节数、播种至开花日数,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可能引起其它数量性状比较显著的变化;全生育日数、单英粒数、株高、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的遗传相关贡献较小,对它们进行选择即可获得较稳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和 1个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调查 ,结果表明 :有 2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等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有 1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每果粒数和单株粒重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 ;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用① V_A菌根加磷矿粉②V_A菌根加磷矿粉加泥炭③过磷酸钙④不经任何处理(CK)处理葡萄插条,比较其成活率。结果表明:V_A菌根加磷矿粉的葡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显著地高于过磷酸钙处理。V_A 菌根加磷矿粉加泥炭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其余各处理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低酚棉苗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为稳定,除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外,叶面积、干物重、叶绿素总量及其a/b值等多项指标均高于中、高酚棉。随苗龄的不同,三种含酚类型的棉苗叶片和幼茎中的IAA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变化,并且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用1 4 C示踪法研究了水稻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 :水稻生育后期 (抽穗—成熟 )光合产物不同程度分配到穗、茎、叶、鞘 ,齐穗后 1 6d光合强度最大 ,光合产物主要运输到穗部 ,一部分到茎鞘 ;齐穗后 2 0d ,光合产物由穗转移到茎鞘 ,供腋芽生长 ,至成熟。再生稻发苗数、有效穗、着粒数与头季稻桩光合产物残留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EMS、NaN3和MUN等3种不同化学诱变剂,分别对明恢63、R259和湘晚籼13号等3个不同晚稻水稻品种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浸种诱变处理,分析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成苗率、株高以及根系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的M1各性状均存在普遍的抑制作用,明恢63在株高性状上对化学诱变剂处理具有较强的抗胁迫能力,在全部或大部分生长期内的株高均高于对照处理和低浓度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成苗率的调查,找出最佳处理浓度。结果表明,1.0%EMS、1.0X10-3mol/LNaN3和0.05%MNU分别为该3种不同诱变剂处理水稻种子的最适剂量浓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抗旱剂一号在川西北地区小麦上拌种和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剂量喷雾两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拌种能增加小麦三叶期、五叶期的次生根数、根长及其地上部的鲜、干重,能减少无效分蘖数,提高上林率。抗旱剂一号拌种、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均能增加小麦的单穗绿叶数。拌种最佳剂量为50kg麦种200g,喷施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剂量分为分蘖期,每公顷300g。拌种和喷施对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其优势主要在前期。  相似文献   

16.
三种蛋白质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其幼苗的硝酸还原酶的活力不同,叶绿素和硝态氮的含量也不同,凡叶绿素和硝态氮含量高的其硝酸还原酶的活力也高,凡叶绿素和硝态氮含量低的其硝酸还原酶的活力也低,华03的谷粒蛋白质含量高,其幼苗根系对铵态氮的吸收能力也强。上述结果说明,蛋白质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其生理生化差异在幼苗期已表现对氮的吸收和利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
耐阴稻种资源快速筛选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幼苗在黑暗下的保绿能力鉴定其耐阴性。以幼苗保绿面积和保绿程度为指标,从2300份各类资源材料中筛选出耐阴性较强的HR679、金角粘、5685等5份籼型材料,02428、50649-5、N1377等6份粳型及籼粳中间型材料。保绿程度(y)与保绿面积(x)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回归方程=--0.0173+0.7639x预测保绿程度,进一步简化耐阴稻种资源大批量筛选技术。提出了利用耐阴种质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三类型四品种大麦出苗至伸长,伸长至单棱,单梭至二棱,二棱至三联,三联至小花,小花至雌雄蕊,雌雄蕊至药隔,药隔至孕穗,孕穗至抽穗,抽穗至成熟10个生产阶段的天数与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小穗数等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主要表现在单株粒重与抽穗前的某一发育阶段天数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