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品文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见之小品文多寄生于其他文体之中 ,这些小品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隽语小品、抒情小品、志怪小品等七种类型。从数量上看 ,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数量较多 ,且贯穿先秦两汉整个历史时期 ,抒情小品和志怪小品较为晚出 ,大约到汉代才出现 ,显得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2.
周荷初 《船山学刊》2003,(4):140-142
一“小品文”的文体概念,是一个流变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小品文虽古已有之,但以“小品”名集或指称某种文学形式,则始于明代中叶。如晚明陈继儒《晚堂香小品》、潘之恒《鸾啸小品》、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朱国桢《涌幢小品》等;也有辑录前代或当代小品的选本,如《皇明十六家小品》、《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之属。不以小品命名,实为小品专集的则有:郑元勋所辑《媚幽阁文娱》、卫泳的《古文小品冰雪携》等。不少论者都指出,上述明人选集显示了一个明显的偏至,即几乎将包括韵文在内的所有体裁都集纳于“小…  相似文献   

3.
吴玉杰 《理论界》2005,(12):181-182
小品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小品力压群雄的态势大家有目共睹。但在小品界存在被人遗忘的幕后英雄,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小品的成功,观众(包括我自己在内)只记得演员的名字,却不知道这是哪个作家的创作;而当小品没有精品出现时,观众(也包括批评家)又抱怨小品的创作跟不上。小品作者的头上没有闪耀的光环,只带着一顶等待批评的帽子。如果没有一种淡泊宁静、平和清寂的心态有时真难实实在在地创作小品。也就是说,小品对创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要求,用一种淡泊的心态激情创作。小品的一度创作确实是小品成功的关键,就像剧本是一剧之本一样…  相似文献   

4.
苗民 《江淮论坛》2011,(3):164-171
明代中后期,“小品”一词开始在各类文献中大量出现,而最先赋予“小品”以文学意义的,则是王纳谏编选的《苏长公小品》一书。自此,小品以选本的方式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继之而来,晚明出现了一系列的小品选本,这些小品选本以“小”的四个审美标准,对前代各类作品予以三个向度的创造性“品”评,从而建立起小品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5.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并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胶东半岛新农村景观小品的现状调查,从古代与现代景观小品涵义论述,并辅以实例分析。论述古代景观小品的信仰和环境特点外,重点阐述了胶东半岛新农村景观小品的不足,从民族文化和生态技术两方面创新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更多地是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和民族性的景观小品创建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并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兆胜 《文史哲》2001,(3):63-69
2 0世纪中国小品散文作家的心态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过程 ,但总体说来 ,前半期一直未能摆脱对“中心”的向往和内心的“忧患”。而进入八九十年代 ,小品散文作家才渐渐回到“边缘” ,并安于和甘处“边缘”。以“边缘化”心态从事创作是新时期小品散文作家的最突出特点。孙犁以“老僧参禅”的心情 ,甘处边缘 ,宁静守一 ,怡然自得地写闲雅平淡的小品 ;贾平凹“玩”心很重 ,他以奇思异想写出了颇具灵性和鬼气的怪异小品 ;董桥小品如怪味豆可供细细品味 ,也充满戏谑、泼辣、放肆和自由的特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将小品文与随笔、杂文等散文体式混为一谈 ,所以 ,小品文  的概念、范畴和特征一直模糊不明 ,由此导致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科学化倾向。本文将小品散文放在与其他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 ,探讨了小品散文文体的独特性特征 ,同时也全面梳理和论证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10.
唐代晚期的诗歌创作日趋衰落、消歇了,随之而起的是方兴未艾的小品创作。兴旺发达的唐诗盛世的光彩终被异军突起的小品文掩盖。其题材之广阔、反映社会矛盾之深刻、创作技巧之纯熟、审美意欲之强烈,足可以与前代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相媲美。就其晚唐小品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晚唐小品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封建制度、封建帝王。这是晚唐小品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方,也是晚唐小品作家超出前后古人的主要特征所在。其次。对准贪官污吏猛烈抨击,深刻揭示“官”的本质。晚唐小品既反皇帝又反  相似文献   

11.
东北喜剧小品言说张力的语言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品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主要在于言说,其中东北喜剧小品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首肯,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言说方式。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东北小品展开批评,着重讨论言说方式的“贯口”化、言说技巧的综合化、言说语境的反讽化等。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6,26(1):126-136
林语堂酷爱和痴迷明清小品,将它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源头,这是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所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 主要与周作人的倡行、小品文的特质、作家的性情及对当时文坛的不满有关。明清小品帮助林语堂确立了生活的艺术观,赋予了他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审美趣味,强化了他对常识的尊重等。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超越意向在于:具有更多的现代思想意识,更富于放逸、自由和优雅的气度。当然,过于崇信明清小品使得林语堂因袭大于创造,还由于躁动大于静穆,林语堂就不能像明清小品作家一样对物性和天地道心有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戏剧小品经过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火爆到至今的、日渐衰落,原因众多。仔细考察这一变化的轨迹,就会发现隐形于小品中的地域文化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方音、方言词汇、风俗、地方戏曲以及人物的性格等等。地域文化在小品中表现得是否准确、典型多样,其精华是否被充分地吸收运用,这是小品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同人具有社会属性一样,处于城市环境中的建筑小品也绝非孤立一体。城市建筑小品在个性表现的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意象属性。他们彼此对话,与所在的建筑、道路、自然环境相关联,共同参与城市或地域的景观表演。我们在从事城市景观设计时,如脱离小品系统自身及环境特质的意象属性研究,就势必造成整体环境的疏离和景观意象的混乱,以至于导致环境品质的降低和创造客体的异化。城市建筑小品虽古已有之,但是现代城市建筑小品比之旧建筑小品已经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除了技术与材料的变革、形式与功用的深化外,其根本点已转移到以科学、艺术和现代理念的手段,去实现城市环境的有机深化。  相似文献   

15.
高旭东 《江汉论坛》2005,6(1):126-129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写作是他从文学批评到文学创作的一种转折,但梁实秋又在这些小品散文中,将自己反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古典主义文学倾向、对理性与人性的推崇以及反对文学太贴近时代等主张,融化到雅舍小品乃至其它散文的写作中,形成了不同于新文学主潮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但是这些小品在许多方面也背离了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艺术张力。而中国大陆清理阶级斗争为纲而呼唤大写的人、跳开现实的直接性而“寻根”以及90年代的随笔热,正是雅舍小品展现艺术魅力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6.
概括了电视小品喜剧精神的艺术传承与审美内核,从喜剧语言、喜剧表演、喜剧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喜剧精神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小品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徐渭小品在晚明小品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小品远出七子派,"上继唐宋派余绪,下开公安派先声"①。陆云龙编辑出版的《皇明十六家小品》将其推举为第一家。徐渭的思想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认为儒释二教统一于道教,入世而又游于世,具有不拘礼法的自由精神。他把这种思想的自由带入了小品创作,表现为自由的姿势和自娱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预设看赵本山小品的幽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推理原则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小品喜剧界具有代表性的赵本山小品系列为研究素材,以语用预设为理论框架,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来解读"赵氏小品"中的幽默性。  相似文献   

19.
辽宁浓厚的戏剧和曲艺文化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铁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了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这为铁岭成为小品之乡提供了人才基础。二人转在吸收吉林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南派载歌载舞的特点,取得了成功。以拉场戏为原型的铁岭独具特色的喜剧小品在充分吸收了话剧、相声等艺术的营养后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小品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休闲文体,到了明代中后期,受到解放思潮的影响,小品文艺非常发达.张岱是当时小品文创作的代表人物.其小品中记载了明季文人的许多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季文人的休闲生活,对今天的休闲文化不啻是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