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培育现代诚信观念是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伦理基础。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使得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道德参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越来越频繁。突出表现在道德法律化现象日益明显。道德法律化是现代法治进程的必然要求,在实现社会调控系统本身功能、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同时,道德法律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理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克服道德法律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在探索诚信与治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信用危机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大动脉的税收领域,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税行为时有发生,在法治国家中,法律的强制性有其可取性,但道德的倡导显得尤其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一种道德约束下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诚信纳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诚信纳税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诚信文化、当代文化、通俗化文化的阐述,进一步得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道德精神丰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文明道德培养、良好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公寓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障国家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重要职责,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模范实践者,在实现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检察工作的积极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努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检察机关能否充分发挥新时期检察工作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为社会_串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是检验检察机关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效果的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法治价值观,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治国目标。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构建及其具体目标实现的道德基础。目前,受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不仅对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德治国”的战略决策无法实现。为此,大学诚信教育1.要重视高校诚信道德文化环境的建设。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师要帅先垂范,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高校网络诚信环境。2.完善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实施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与诚信评估机制,完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3.大学诚信教育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合力作用,高校尤其要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诚信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现代社会,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律来调整,需要法治来保障,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诚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价值所在。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企业诚信度、美誉度,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法治建设的成效如何则要看全民守法的情况如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守法意识、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何莲 《科学咨询》2007,(11):18-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时指出“就是要实行依法治国,完善法制,建设法治国家。”那么,什么是法治、什么是诚信呢?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相似文献   

13.
卫生执法是社会卫生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卫生执法文化是特定领域内卫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法治文化在卫生执法领域的具体实践。卫生执法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内容,具有时代性、人本性、法治性、技术性等特征,能够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实践表明,档案管理是卫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识别系统对卫生执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对卫生执法文化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文化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1,(11):20-21
要让法律切实得到施行.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法治观念、培植法治文化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良好运行不仅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需要相应的法治文化、法律精神来配套。因此.进行法治建设不仅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包毅 《决策探索》2006,(3):15-16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求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从而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达到和谐有序状态.而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法律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法律文化建设对法治精神的弘扬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指导思想,以地方法治治理实践为基础。为确保地方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必须变革地方治理模式,而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必然需要行政文化的变革,需要发挥地方领导的导向引领作用。一、地方治理模式变革与行政文化的关系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能够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道德现象以及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决定着政府工作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收藏、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图书馆这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中,图书馆本身除了发挥其一般职能外,特别要重视以下工作;(1)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服务。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也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地,应当以高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既要诚实,又要守信用,是体现法律精神的普遍原则,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和实质,应成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政府行政是否遵守诚信原则影响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树立诚信观念,依法行政,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制。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并在实践中体现为法治能力,是引领带动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上,而公共权力的滥用、遴选与归责机制的弊端、不良风气等问题是造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缺失的主因。因此,应当明确权法关系,切实将权力关进法律之笼;强化党内政策法规学习,自觉慎用权力;尊重契约精神,明确责任归属;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执政难题,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自觉慎用权力,自觉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