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理思想的角度宣扬大一统政治观与历史观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宋、元、明、清时期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则是这一社会现实在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无论是全国各族统一时期,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并列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只要是建立在中国疆域之内,无一例外地都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宋、辽、金时期学者对于"正统"问题的讨论,元代统治者注意从历史地理角度认识元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明清时期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认识的深入,都是对这一观念的诠释.而这一观念的深远影响,反过来又对维护祖国统一与国家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晔 《社科纵横》2007,22(11):139-141
色彩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但经由人之手,就成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研究色彩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力拓展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也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历史空缺中走入,通过"色彩与地域文化"、"色彩与政治"、"色彩与认知"、"色彩与社会人生"、"色彩与历史选择"五个方面,对色彩与中国历史地理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而又颇具拓展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秦文 《社科纵横》2012,(9):108-111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明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哲学包括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前者论述了地理影响历史与物质、文化、风俗等影响历史以及需要、动机决定社会演化;后者阐述了他的社会演化史观和因果论。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相似文献   

4.
孟英 《唐都学刊》2005,21(4):152-155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和平事业,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抗日战争使中国正式解脱了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枷锁,雪洗了百年耻辱,开始以平等的地位站立于国际政治舞台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焦点的背景下,甘肃学者抢抓先机推出一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佳作精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该书在社会事实的研究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历史的叙述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在时代的话语研究中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贯穿全书中,彰显了学术研究的高度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6.
姚万禄 《社科纵横》2005,20(4):31-32
邓小平理论,作为政治思想学说,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义,而更深层次的,是他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把握,是以对民族、对人民生存命运的把握为基点的,尤其是他的富民思想、科技思想、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新精神的具体表达,则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生存关怀。追寻其政治文化的价值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新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建构符合时代需要和代表未来趋向的新的政治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吴鹏 《探求》2007,(2):4-7
今天的中国政治是昨天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延续,今天的中国政治又是世界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昨天的发展和延续,今天的中国仍然而且必然带着自身的民族特色;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成果已经毫无遮拦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的政治家有责任弘扬中华民族政治的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国民的政治自觉,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时空交点上去寻找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一定时代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是一定思想理论及其文化附属物的产生地。按这样的标准,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活动的中心区和若干先进思想理论的诞生地,应是中国境内与西安、北京齐名的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未被确认的原因,在于人们以历史的永远性判断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误以为城市越古越有名,以致忽视了广州近现代名人遗址遗迹的整理和建设,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承传几乎丧失。恢复广州历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应首先树立“城非益古,有史则名”的新观念,准确把握广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有规模地建成一批近现代名人在广州的遗址遗迹,并以影响等其他文化业相配合,把广州建成能读通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型博物馆,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极价值的历史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9.
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和历史哲学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研究 ,至今存在着许多偏差和误区。但如果从自然时间、生活时间、社会时间这三个时间维度 ,对历史、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重新进行审视 ,就不难得出结论 :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 ,历史事件是失去时间特性的空间积淀 ,历史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的时间因子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形式而存在 ,并依人生存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历史规律随着本真的生活时间而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的分析,说明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的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指出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但他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出的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结论,却超越了民本思想,是具有民主启蒙意义的新民本思想。但用近代民主思想来考察,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没有人权观念;没有“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所在,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引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董文明 《社科纵横》2013,(10):27-30
"中国模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历史视角看它经历了史前史、萌芽史、形成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在实现国家独立、解放、富强与民主过程中与传统模式彻底决裂建立新模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生活的观察、反映生活的角度,他的描写对象和表现方式,都很明显地渗透着文化的思考。他的作品展现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准则,处世哲学,思维特点,风俗人情,品貌心态,价值观念,以及人物活动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等,构成了一幅幅富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风俗图画。老舍的著作不仅涵盖了广阔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国名或国号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人们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处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涵盖的基本政治元素有其鲜明的特色:多质态并存的社会形态,是以社会主义质态为核心、为导向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真正成为历史,它是新中国的起跑线,“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取向的底线;共和国涵盖的内外基本政治元素公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政党+民族+人民+共和)民主。  相似文献   

16.
许慎 《创新》2015,(5):24-2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以史为鉴,摒除历史虚无主义误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现实写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祛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雾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问题,对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联系性的问题,认清历史趋势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历史阶段和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总结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揭示了现代化不同历史阶段中政治发展的任务和特点,力求通过对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分析,论述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思想理论条件;世界主题的转换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时代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是外部条件;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国内条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条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是更好地用该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适应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要求,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基础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