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尔茨采用深描的方法研究意识形态,并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主张从非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研究意识形态,又要对意识形态进行评价;他批判了利益论和张力论这两种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主张从社会、心理和文化的三维结构中来研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城市及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观照,将文化的思维贯穿在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对文化工业的勃兴进行了批判,不但为我们认识文化工业的文化意义提供了另一种思想坐标,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城市文化规划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包伟民 《文史哲》2012,(5):95-107
前人讨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虽然清楚区分了当时的"市民"与欧洲中世纪市民阶层的显著差别,然立足点仍在于探寻"城市文化"之可能蕴含的"自由"、"新型"等等精神,因此明显带有某种理论的预设。若将两宋时期的城市居民视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市井文化"的特征,从表象看两宋市井文化清雅与市俗共存,骄奢与村愚并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要素不断聚集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城市占有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政治核心资源等原因,一如既往地掌握着文化的霸权。执城市文化之牛耳者,仍然是官而非商。唐宋间城市文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城居、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于是,从两宋时期起,社会文化的中心从乡野转移到了城市。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 2004 年以来文艺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致,但讨论所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建设问题、文艺审美的特性与本质问题、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以及文学艺术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社会责任问题,等等———都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贴近现实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的执着求索。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这场讨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值得关注这场讨论的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6.
王敏  李骏 《理论界》2007,(10):166-167
"和谐"表现出对立统一关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文化"也因而成为一个关系范畴。"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要实现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四个层面的和谐;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协调,在多元文化体系中处理好古今、中外、雅俗文化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 ,并在这一概念范畴内论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关系 ,并在经营城市、行销城市理论认识中 ,升华出“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意义和模式。“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核心是城市文化要素的整合与创新 ,在城市文化整合与创新中 ,使城市文化劣势转化成优势 ,使文化优势要素转化成为城市的垄断性文化资源和唯一性文化资源 ,通过“城市文化资本”运作 ,创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味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10.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就是对该城市所有居民长期积累的文化行为与结果的抽象概括.从自然及生态、社会及意识、生活及休闲三个方面,结合大庆市辖区的具体自然地理特征及历史发展实践,对大庆市城市文化符号进行重点阐释.  相似文献   

11.
12.
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两个层面。文化精神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并且传承的文化信念,是与其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情感反应和生活实践规范,体现于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而文化体系则是学界人士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文化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层面被大体解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来没有被解构,也不可能被解构。具体来看,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以"求真"为旨的西方哲学取代了以"求善"为旨的中国经学。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必须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真"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本身是丰富而复杂的,如果我们一味将文学视作封闭的审美系统来审视,必然会切断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导致视域的狭窄化和批评的浅表化。而从文化角度切入文学研究的文化批评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正好可以弥补纯粹审美批评的不足。文化批评可以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孔子提出的四教理念已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坐标,本文对孔子所言"四教"进行阐释,且从此基础上延展开来,赋予其新的含义,结合《论语》以四个视角既分解又贯通地解读孔子,给文化坐标之四教以新的定义,给孔夫子这位传奇思想诗人以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春香传》作为东亚三国文化交流的媒介,它的创作演变过程以及接受者的创造性改写,无不透露出接受者受环境、艺术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信息。中、日、韩三国通过排演春香、阐释春香,获得共同文化圈内的文化认同,在展现各自艺术特色和文化风俗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话、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春香传》也由此成为了东亚文化艺术中常演常新、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6.
色彩由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现象的过程,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艺术形成的过程,包括审美感知与顿悟和审美定势与统觉的形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物理与心理互动互补的过程,以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我们复杂的求索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7.
18.
张笑夷  刘怀玉 《学术月刊》2020,(3):34-42+33
非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不能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理解城市而无法发展出一种总体性的城市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提供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城市问题和都市形式的线索,但也引发了"城市中的社会"研究还是"城市社会"研究的争论。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诉求使澄清作为一种城市研究范式的"都市马克思主义"成为当前之需。马克思主义探究的社会现实是人类生产自己生活方式的具体的总体,而城市是人类生产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因此研究城市必须将其放置于人类生产活动构成的社会总体之中。当今时代,都市已成为人类生产自己生活的自觉方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性构成。作为城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哲学范式,都市马克思主义以包含着丰富矛盾性的"都市"为理论总问题,以实践的观点辩证地理解和揭示现代世界的都市现实,是一种微观视域和宏观视域相结合,真正探究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生存矛盾、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具体来说,它致力于建构都市的社会历史解释模式,展开都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都市文化批判,提供与人类解放实践相连的都市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元代戏曲作家擅长以城市为观照视角展开叙事,在城市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述中,展示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由此构成元代戏剧内容现实性与世俗性两大特征。城市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冲突的普遍性,成为戏曲作家创设新颖、多样戏剧冲突的丰富资源。运用市井语言刻画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也是元代戏曲作家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