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以对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为基础,以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压抑性文明批判为核心,以重建非压抑性文明、实现人的爱欲解放为目标;本质上是人性———爱欲解放论。它对于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异化、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重要启发意义;但本身也有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的重构,马尔库塞揭示出技术与自由冲突的心理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人的爱欲本能的压抑.技术理性正以最为极端的形式凸显出了现时代的“人性危机”.而解决现时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途径就在于:通过把人的性欲本能转化为审美化的爱欲,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来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从而在未来实现一个无压抑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观。依照弗洛伊德理论 ,人与自然的冲突起源于原始本能的“放荡不羁”,所以 ,要发展文明必须压抑性欲。但马尔库塞认为 ,对性欲的压抑不仅不能促进文明的进程 ,相反却隐藏着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危机 ,对爱欲的约束最终将摧毁自然及人类自身。因此 ,要发展文明 ,只能通过对爱欲的解放 ,从而解放自然 ,最终达成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虹影都运用自己女性所具备的独特视角,极力表现了对女性的关怀和对她们生命本真的探求,并试图在对女性爱欲的压抑和释放中读解出女性的生命本源.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出于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根源的探求,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出发提出了“爱欲解放论”,并设想了一种以爱欲解放论为主要内涵的非压抑文明方式。这种文明方式倡导一种“新感性”,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存在论的考察来阐明这种“新感性”,通过这种考察,不仅阐明了新感性的基本内涵,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指出了理性存在论的根本缺陷。但是由于这种新感性在存在论的根基处的阐明和检审一再被延宕,使得其最终没能突破理性存在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6.
7.
《看虹录》是沈从文40年代的重要作品,因为故事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而在研究界产生了对于该小说是否有情色倾向的论证。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将梳理沈从文自2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都市文明的作品,从文本中发掘沈从文在40年代对于一种健康的都市文明和理想的现代人格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过去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是鉴赏主体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创作主体的创作主旨。文章从作家当时的思想实际和作品本身出发,论述了作家是以人性的丰富性作为自己终极的审美价值取向,从作品中人物在无法选择的环境中的挣扎、苦斗与无奈中,得出了《雷雨》主题是由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构成的人类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由于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立论的哲学基地不同,一个在形而上学的基地上,一个在存在论的基地上,所以,两种解放理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马尔库塞以心理学的快乐原则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进行解读、并自认为他的爱欲解放论是对马克思的解放理论的一种深化和补充时,结果造成的不过是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退化性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诗的内在关系是但丁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关系奠基于哲学-神学爱欲观。按照这种爱欲观,诗歌的源泉和本质是爱的启悟与运动;作为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语言本身和诗歌一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爱欲和爱欲运动。语言和诗的爱欲运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上而下的爱欲运动和由下而上的爱欲运动。正是在爱欲和爱欲运动的基础上,语言和诗在《神曲》中被内在地关联起来了。《神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诗与语言的爱欲运动;但丁诗学是一种“爱欲诗学”。  相似文献   

11.
政治与文明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起源于对文明的企盼 ,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 ,政治的词义上内涵了文明 ,政治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政治文明建设是政治领域兴利除弊的工程。人类在政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脱却野蛮而趋向文明。政治因文明而进步 ,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相似文献   

12.
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起源于对文明的企盼,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政治的词义上内涵了文明,政治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建设是政治领域兴利除弊的工程。人类在政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脱却野蛮而趋向文明。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不同,但都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需要进行社会革命,只是革命的条件不相同,马尔库塞认为革命主体主要为青年知识分子,而哈贝马斯认为革命主体为大中学生。因此,他们提出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处方也不一样。马尔库塞诉诸于爱欲解放来医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哈贝马斯则通过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来救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但归根到底,他们的批判理论是一种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进行的抽象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4.
发表于1969年的《布鲁洛之梦》是艾丽斯·默多克继续严肃思考柏拉图的爱欲主题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爱欲与梦想纠缠在一起,不仅困扰着面临死亡的主人公格布鲁洛·林斯利夫,也同时弥漫在小说的整个叙事中,爱欲成为各个层次的人物追逐梦想的驱动力。而其中几位重要人物的梦想世界,反映了他们对爱和生活本质的理解及其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明代高濂的《玉簪记》和清代佚名的《桃花庵鼓词》同为道姑入庵出庵故事.由于两者产生的朝代不一样,相同的是两者均肯定女性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不同点在于《玉簪记》没有走出媒妁之言封建婚姻规范的约束,《桃花庵鼓词》则大胆冲破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社会中,人们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各种文明失态行为也屡屡发生;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理论是从生物学上对人性的一个系统剖析,能够给我们一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启示:我们既要遵循本能的需求,满足某些本能的需要;又要对某些本能加以必要的克制,以保证人类健康地发展;还要对某些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本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阿里斯托芬之爱与苏格拉底之爱。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追求完整和整合,在于自爱;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阿里斯托芬之爱侧重于人的身体;苏格拉底之爱侧重于人的灵魂。而笔者认为人类之爱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张力下生存,这种张力体现于"渴望"之中。爱的存在一方面渴望并由此维系着个体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又以这种渴望为内容,自由地敞开而又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文明、技术进步等新的社会背景下,西方国家一贯标榜的自由、民主等遭到了人们的批判与质疑。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西方的社会异化、当代民主的局限性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意义,但囿于其不能认识到民主弊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通过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解读,力求对西方民主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文明的冲突",声称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从以意识形态冲突为特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隔近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亨廷顿的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性框架仍具有启迪意义,但不同文明的内在变化与力量消长已经超越了他所展示的文明冲突格局.与三十年前相比,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强劲复兴,伊斯兰主义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新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使其逐渐摆脱了亨廷顿所谓"无所适从国家"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抱负的国家;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仍居于世界主导地位,但由于认同政治的深刻影响,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呈现出内敛化态势.中美之间的矛盾比亨廷顿时期更加激化,但冲突的本质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所有现象.不同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都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但从长时段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会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