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庄哲学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从"道"的自然品性出发,老庄确立了自然而然的养生原则,反对人为的"益生""厚生"之举。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而养神又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老庄主张以神立形,以德塑形。为了达到形神兼养、以神立形的养生目标,在坚持自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知足长足,以"无"求全和专气致柔的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挈合点:遵循良好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养神是《淮南子》养生论的重要原则,也是道、儒养生论结合的契点,《泰族训》说:“治自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之所以成为养生的首要原则,就是因为神可以脱离形体而永存不死,神高于形,方宰着形,《诠言训》说:“万乘之方卒,葬其骸于广野之中,把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精神训》也说:神“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淮南子》的养神论以其宇宙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养神的方法,养神达到的境界等内容。《淮南子》的宇宙论认为,道是宇宙的全…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养生思想博大精深,他所提出的关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养生思想.他论述的“才全”、“坐忘”、“天人合一”、安时处顺、顺应自然,以及人性弱点、养神重于养形、调和阴阳等观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养生理论,对于现代人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4):42-46
谢榛受佛道二家思想影响较深。佛教心境表现为佛法在心不在形,贵心冥会合的顿悟;执念凡尘的复杂悲感;浅俗忧怨的禅境。道家心境表现为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生活的体味;对人世苦痛的应对方法;疏慵懒拙的养生之道。相较于佛教思想的浅俗不彻底,自然养真的道家心境却更深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创作与诗学理论,形成诗风自然任真的一面,亦其力图在"真诗"层面圆融古体近体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家养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通过对道家养生不同流派的解析,阐述杨朱"顺性命之理"、"贵己乐生"和"全性保真"的养生思想,老子"顺其自然"、"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思想,以及庄子从生理层面的"依乎天理"到心理层面的"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再到精神层面"心斋"、"坐忘"养生的最高境界。指出"顺应自然"、"贵己乐生"、"依乎天理"、"惔而无为"等道家养生思想,符合现代健康观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正确的健康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养神、养性、养病、养老等等,都离不开“养”。“养”是人生一大学问,甚至人们生活的全过程都需要“养”:从小要靠父母扶养、老师教养、社会滋养,人的成长要靠培养,品德素质在于修养,强身健体必须保养。还有,一旦有病,就应补养、调养、疗养、休养。正所谓“延年益寿寓于养”。 养生之道,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自古而今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诸多有声有色、或动或静、行之有效的养生经验。“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是古人“六养”之论说。如今更有养生之方略: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关键。治疗和预防,预防应为先。运动和静养,二者不  相似文献   

8.
翻开祖国医学史册,医家中的老寿星可谓代有人出,逾百岁的老寿星亦不少见,隋唐时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其中之一。据可靠资料记载,他生于581年,逝于682年,享年101岁。他自40岁始,尽60年精力著成古今闻名的医药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他一生不慕功名利禄,矢志于医药。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曾下诏授他以爵位,可他坚辞不受,甘愿隐居山林,行医民间,广搜博采各地药方,研究医药和养生之道,被人们称为"药王"。因时人皆以神仙敬之,故又称他"真人"。虽然时人敬之如神仙,但孙氏并不相信神仙之术。他说:"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所谓养性,即养生。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静坐     
《社区》2009,(23):14-14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养生之道,自古以来的养生学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首重养神的。清静养神始于老庄,之后《管子》、《韩非子》、《孙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均强调了“静胜躁”(躁,扰也,亦动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中国养生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集先朝诸时期养生思想之大成,明确地提出了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养人体内的精,气,神,养生的原则是养形与养神并重。强调人寿之长与夭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摄养。这些思想无疑是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之说。在此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养生名家,撰写了大量的养生著作。龚廷贤及其养生名著《寿世保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庄子·养生主》有三个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一,“养生主”意为“养生的主要原则”,而非“护养生命之主——精神”;全篇主旨是形神兼养,而非仅仅养神。二、全篇结构为:第一段统领全篇,接着用四个故事以“养形(庖丁解牛)——养神(公文轩)——养形(泽雉)——养神(老聃死)”反复交叉的形式阐述形神兼养的道理,造成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叮嘱、耳提面命的阅读效果。三、“指穷于为薪”一段仍属于秦失的话,目的是进一步说明死亡不必悲哀的道理,因为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永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养生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的手段初步探讨中国传统养生心理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养生心理思想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和遗弃,主要表现为:以形神兼顾、顺应自然、平和适中、顺时调神、以物养性、预防为主、以情制情、清静养神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心理思想至今仍经久不衰;而强调修养道德、精神陶冶、突出养神为主的传统养生心理的思想精髓在发展中遗失。实现中国传统养生心理思想的现代回归与价值转换,是当代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家养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通过对道家养生不同流派的解析,阐述杨朱“顺性命之理”、“贵己乐生”和“全性保真”的养生思想,老子“顺其自然”、“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思想,以及庄子从生理层面的“依乎天理”到心理层面的“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再到精神层面“心斋”、“坐忘”养生的最高境界。指出“顺应自然”、“贵己乐生”、“依乎天理”、“惔而无为”等道家养生思想,符合现代健康观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正确的健康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无不重视养生,只是各家的养生观点和养生方法各有不同.在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道、儒、释诸家思想对养生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融道家、儒家、佛家、杂家等诸家学说于一体,尽取所长的中医大养生观.在诸多养生学说中,自称"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杂家养生思想一直未受学术界的重视.笔者不揣冒昧,将杂家养生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道论是道家形上探求的核心内容。道家的形上探求,经历了先秦的老学和庄学、秦汉的黄老道家以及魏晋玄学等阶段,呈现出理论衍化的特征。道家形上探求的基本向度由“本根”与“境界”构成,其理论的衍化表现为对本根之道作为宇宙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双重意义的展开,以及本根论向境界论的转化。“道天地人一体”的整全宇宙观念和“以人合道”的实践品格对道家的形上探索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嵇康《养生论》的养生思想是完整并有一定体系的,在养生目的上摆脱了社会上一些不切实际的神仙想法,把养生分为"养神"和"养身"两个方面,并论述了"养神"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知足"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标准。嵇康的养生思想让养生行为变得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他指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本问主要介绍了道家的生死观以及道家学说中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珍惜、尊重生命乃君子养生观之基础。身外无道,道外无身,君子并未满足于口腹之养、躯体之奉,大道之求与一身之养从来就密不可分。《四书》堪称君子养成之教科书,于养生之理念、路径、方法等论述颇详,从中可一窥古代君子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9.
康德将养生学视为与治疗学相对的、预防疾病的艺术,其与中医在养生学的原则方面有三大相似相通之处:强调以德养生、养性,注重以理性克制感性,倡导符合中道的养生之道。对康德养生观与中医养生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既可完善对康德思想的探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西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重要著作《文子》搭建了道与万物之间的桥梁,描述了道具有“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五个特性,提出“仁义为本”是治国之基、德政之要,指出德育是个体“虚心返初”和推行德仁义礼、实施德政的前提和基础。《文子》认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体道、悟道、得道、行道具有“心小、志大、智圆、行方、能多、事少”特点的圣人,提出了“明道知权”“智能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不以小恶妨大美”评价原则,并基于“自然”阐述了“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育化方法,主张个体要“养形修身”,以养神为主做到淡泊寡欲、致虚守静、柔弱谦卑、守精保真;以养形为次做到“节”“适”“和”“便”,形成了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德育思想逐步摆脱神秘而迈入理性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