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短暂的一生、奇特的经历、丰富离奇的内心世界、饱受痛苦的心灵和由此激荡出的充满睿智的诗作,折射出诗人的艺术特质,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心灵风景图"。  相似文献   

2.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定义为从源域(经验域)向目标域(抽象域)的系统映射。在认知理论指导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MyLifehadstood—aLoadedGun中的多元隐喻,分析其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关联,有助于探究诗人诗性隐喻映射的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其诗歌连贯性的隐喻性阐释及体会独特的诗性隐喻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狄金森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孤独体验:信仰上不入流,尝尽分离及死亡带给生命的失落感;而作为女性,狄金森也深深感受到在父权制社会及父权诗学中所遭遇的身份焦虑.孤独带给诗人疏离感及痛苦,但同时也成为她追求精神自由、保存个性的一种策略,为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做了新的诠释.狄金森在孤独中选择了另一种言说方式,以此挑战男性的主流话语权力、伦理规范及美学标准,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及世界的独特思考和顿悟.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诗歌语言变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 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新颖独特的意象和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著称。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她的诗歌跌宕起伏 ,变换无穷 ,而一些诗歌也因此晦涩难懂。本文试从实现狄金森这一独特诗风的语言手段 (语言变异 )出发 ,解读这位神秘女诗人。L eech( 196 9)指出诗歌语言有 8种变异 ,本文将围绕狄金森诗歌最突出的两种语言变异 (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 )展开 ,希望能为读者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1890年前美国文学大众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普遍赞扬的事实及诗人文学界朋友对她诗歌的积极评论,说明1890年前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是正面褒扬的,同时,作为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即已风靡一时,而非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营造了主体性思维景观和个体化审美空间。主体性思维融感性与“慧性”于一体,打造感知和体察世界的“融合性思维图景”;审美空间是个体情感和情趣塑造的性灵世界。在其诗歌中,物是物自体而非康德所谓的现象;人是自由的人,在“存在”中不断获得和扩展“智慧”。诗人背离语法惯例,进行语言实验,将处于诗句任意位置的普通事物大写。狄金森以此反抗既定语言秩序,批判等级制理性传统。通过塑造“性灵人格”,诗人探索人类本性和本心,抗击理性人格对存在本性的遮蔽。  相似文献   

7.
曾轶峰 《理论界》2014,(9):115-1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从未从事过任何一种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身处美国19世纪下半叶教育改革和女性运动时代大潮的狄金森,拥有成为职业女性的现实可能性,可她却选择隐居写作,拒绝进入文学市场。究其原因是她生存的家庭环境和她本人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她对诗人身份的神圣定义,使她无法进入19世纪的美国文学市场,成为一位专职作家。然而"在家"写作的狄金森终究为美国诗坛制造了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8.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有六年,她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文化观的差异对她创作中的主题、语言实验、心理分析等无力面对、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0.
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狄金森的诗歌,探索其诗歌在形式、格律音韵以及语法语义上等各方面对传统的叛逆及其相应的陌生化效果,总结她的诗歌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贺的声望在两宋诗坛经历了一个由晦而显的变化过程。宋人论许重义理、主韵味,对贺诗奇警刻露的风格颇有抵触。这在北宋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中、后期,李贺声名渐著,研究、仿习贺诗者日多,这与其时江西、江湖诗派末流流弊丛生,有识者欲以贺诗词采、意境予以针砭的努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后对茨威格作品的译介以1978年和1992年为分界点,经历了低谷、复苏和火爆三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茨威格在内地的译介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欧·亨利是中国读者最熟悉、最喜欢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被译介的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都令人叹为观止,<麦琪的礼物>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麦琪的礼物>是个由来已久的误译,这个"美丽的错误"在我国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由此即可窥见欧·亨利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在作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语义含糊性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个人事业方面的基础,继而探讨了由此而迫使她去寻求如何在诗中隐藏、掩饰她的感情和思想,如何把它们包含在她的词汇和句法之中.因此语言成了狄金森思想感情的密码、符号和面具.诗歌语义的含糊性实际上是狄金森一种自觉的策略.正是这种含糊性,读者才得以在广袤的想象空间驰骋.  相似文献   

15.
本丈从译介现状、评论现状以及对先锋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勒研究作了述评,归纳并指出翻译界的成就和不足,总结并评论海勒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方法及成果,阐述分析先锋作家对海勒作品的模仿、变异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杜明甫 《学术探索》2013,(3):108-111
狄金森诗歌的想象艺术极具个性,富有“惊奇”特质,其想象艺术绚丽多彩。狄金森诗歌想象艺术包含了真与美的丰厚蕴涵。她的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并以此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熊文莉 《理论界》2005,(9):186-187
二十世纪初叶,英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由于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集体“期待视野”,雪莱及其作品在中国受到注目和广泛欢迎。本文主要考察了雪莱在二十世纪初叶其译介在当时中国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并力图从接受美学角度,追究这位英国诗人在当时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及成因。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朽于世界文学之林,对贝克特在中国的以下情况进行研究:贝克特在中国的译介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学界对贝克特的研究,贝克特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大师,并以此展望今后我国贝克特译介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俄国文学于清末民初输入中国 ,其译介规模虽不及英、法、美、日等国 ,但仍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译介到中国的除虚无党小说外 ,还有一些名家名作 ,如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评论界对俄国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近代中国的政治形势和文化氛围 ,使国人对俄国文学未能给予普遍关注 ,此种情况与“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在中国的大受欢迎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毕生抛弃婚姻生活、社会交往和一切功名利禄 ,始终与诗歌为伴。她的诗作展现了一位独特女性对生活表面形式的拒绝和对生活内在本质的恋慕之间矛盾的心路历程 ,也是最真实的狄金森精神世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