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来自于实践,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都是在人们不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就必须自行主动地开展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就是要直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根据。在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期,市场经济依然占据着根本地位,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发展要本着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原则,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国门,它对中国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在:功利化人际关系淡化了人的感情,“人情”与“面子”仍维系人际关系,契约化人际关系挑战伦常关系等几方面。文中从人际关系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总体特征,同时借助社会交换理论来诠释中国社会特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并肯定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在穆斯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国内外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的现状,并对相关的中、阿、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清真寺的社会功能,深入解析伊斯兰社会宗教生活、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中国的阿拉伯学、伊斯兰学和中东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东清真寺社会功能的研究旨在深化对伊斯兰文明的理解,这也正是与伊斯兰文明进行对话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王朝社会曾经创造了人类物质及精神文明的最伟大成就,受到举世瞩目。但是,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我们的帝国显得落后专制,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一些仁人志士在改造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候,借助西方舶来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与中国国情实现无缝对接,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事物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阶层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城市社会救助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群体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也使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范式.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状况的改善,更要关注社会体系的运行状况.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试图从这一理论的规范性因素入手,深入考察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所具备规范性因素的现实背景,为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提供契合实际的客观认知,寻求构建福利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在穆斯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国内外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的现状,并对相关的中、阿、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清真寺的社会功能,深入解析伊斯兰社会宗教生活、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中国的阿拉伯学、伊斯兰学和中东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东清真寺社会功能的研究旨在深化对伊斯兰文明的理解,这也正是与伊斯兰文明进行对话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对于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建设改革实践发展方向的不断迈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以甘肃省贫困家庭社会支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的调查和整理把握目前甘肃省天祝县贫困家庭的现状,并通过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期从政策上和实际行动上改变甘肃省贫困家庭发展的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改善提供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是什么改变了人类生活?显然答案只有一个:现代化。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表明,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被物质化,今天人类社会已经与现代化密不可分。分析和研究现代化理论,成为发展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中国农民工社会犯罪问题及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偏离的社会排斥研究视角。作者认为.社会排斥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概括造成农民工社会犯罪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和家庭、学校等环境方面的影响。文章引入默顿的结构压力理论,认为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经济目标和公民权方面。据此,文章提出了“社会排斥-结构压力-社会偏离”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进行有关的经验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迅速崛起。此现象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无法解释,因为一般家族企业在创立之初,既缺少物质资本,又缺少人力资本,也没有多高的技术水平,甚至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问题。其实,企业的经济增长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还需要无形的社会资本。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在夹缝中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依靠深厚的社会资本。但随着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社会资本不能因企业和社会发展而重新建构,就可能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社会资本的转型又成为其生命延续的关键。社会资本的内涵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12.
康晓强 《社会学》2009,(3):8-14
中国社区社会组织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效应。本文试图对近年来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含义、发育轨迹、内在表征、社会功能、成长困境与发展路径等研究进行简要爬梳,聚焦研究热点,思忖发展对策,为中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生活来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充实”。然而,当前在学术界,讨论“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探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严重地不成比例,尤其对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后的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十大举措之一,教育部社政司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重大课题攻关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资助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项目。在公布招标的40个课题中,华东师范太学以童世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竟标成功,成为上海高校中唯一中标课题。在未来两年内,该项目将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近30位学者组成跨学科联合攻关组,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个体状况、日常情境和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系统地探讨在:见代化、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矛盾,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目标的具体途径。以下两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对“精神生活”理论探讨的浓缩,它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怍者对精神生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理论是当今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之一。公民社会将在今后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由公民社会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公民社会在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分析,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自从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被提出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是艺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无论是音乐艺术,摄影艺术还是绘画艺术等等,社会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的灵感和基础。任何时期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真实情感的有意识表现,这就说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本文将从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某一程度上人们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大量潜在的威胁,如隐私泄露、舆论煽动、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本文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提出进行网络社会管理必须依靠多元力量,通过政府、公民社会和新闻媒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通过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框架的讨论,对社会心态进行了概念界定。本文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机制,对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个独立起源,对各自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文章还着重分析了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在亚洲的推进情况,指出目前国内社会质量研究无论在概念还是理论体系和方法上,都是欧洲社会质量研究的移入而不是本土社会质量的学术继承与发展。无论是从欧洲的社会质量研究,还是从该研究移入过程中本土化的努力与尝试来看,目前社会质量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