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重演了一百多年前英国所遭遇的众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人的现代经验既是英国的,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重读维多利亚晚期重要的城市小说家乔治·吉辛,会使我们跳出以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野,发现许多跨越政治文化的共同经验。诸如中下层阶级的崛起对于文学、文化状况的影响,经济压迫与男性气的衰落,创作性艺术家的沦落和艺术的商品化等等。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乔治·吉辛以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点,揭示了文学的市场化对于文学、学术乃至文化和文明的负面影响。在他看来:现代城市毁坏了哲学、艺术和文学存在的条件,而这正是整个社会乃至文明向粗鄙和平庸退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上海城市的文化记忆。本文对现代上海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一系列城市文化符号元素,如空间符号、影像符号、流行文化符号等,加以描述和解析,揭示上海城市记忆的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内容,进而呈现这个现代东方大都市的文化想象力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故事,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是音乐学习、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记忆”和“想象”同为心理现象,而“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形成,又是无数次心理活动的积累与积淀,所以,音乐的学习、表演和创作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参与,逐步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反射,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7.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之中追求一种精英和全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由于跨文化交际、体制化的生存焦虑等种种原因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使其在传统上所担负的价值传承与建构的使命大打折扣,也使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对能力和批判能力。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所具有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视频化的传播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生活、记录城市变迁、塑造城市形象和沉淀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模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其建构机制。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参与城市文化记忆构建的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书写的载体形式,更因其特有的媒介特质而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具体表征注入了新的变化,其所折射的时空维度、极具感染力的媒介符号、不同层次相交织的文化等共同建构起了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被媒体大肆吵作的"成都三部曲",为我们勾勒了怎样的一个成都?基于怎样的条件和基础,想象中的成都诞生在了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体上?作者笔下的这种对于成都的想象又是符合成都的吗?作者又缘何能为读者建构这样一个想象呢?该文从三部闻名的网络小说探讨关于成都城市文化的特质与定义,通过对成都的想象描述成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现实场景.  相似文献   

10.
《草原火母》是叶尔克西的散文集,这是作家有意识地返归母族文化和历史过程中的一次积极探索。作者在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中徜徉,用女性特有的生命激情、浪漫气质和一颗哈萨克的心书写着草原上女性怀抱中的西域,不仅从阳性西域的深处挖掘出了令人吃惊的阴柔之美,呈现出西域文学风格特征的丰富性,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在无限开阔的时空视野中重新审视自我及民族存在的机会,也为人们探视哈萨克民族尤其是女性心理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白蛇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数百年来,历演不休,白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形象。白蛇戏中白蛇形象并不是一次成型,而是起源于先民对蛇复杂的心理情感,并在千百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嬗变成型。这一起源和嬗变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迥异的文化内涵是其背后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为宋元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小说、说唱或戏剧等多种形态出现,备受赞赏喜爱,其中白蛇的形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折射出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以及双重期待心理。  相似文献   

13.
《白蛇传》故事的逐渐丰富特别是白娘子形象的根本性改变,其背后的唯一动因是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正是这种愿望让白娘子由害人吃人的“蛇妖”变成了一个许多中国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白娘子这位强势女性并不符合中国男性社会意识对女性依附角色的定位,她是男权社会中男性有别于主流意识的“弱势心态”的产物。白娘子身上全无当代某些女权主义者常有的骄悍之气,有的则是平等互助,温柔贤淑,体谅包容。白娘子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努力及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这是女性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也是当今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白蛇传故事的早期文本《西湖三塔记》传达了劝诫禁欲的主题;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欲求,但受其自身情教观的影响,宣扬禁欲依然是故事的主题;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由妖成仙变化的实质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观;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精神价值,个体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5.
白蛇传传说的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但也不可忽视白蛇传传说的非文学表达及其传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民间美术为例,从白蛇传民间传说到民间美术,再回到民间传说,既是对白蛇传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堪称戏曲创作的典范,其语言运用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舞台指示、念白、唱腔具有雅致而严谨的语言形式;构成戏剧冲突、衔接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构建了完整的戏剧功能;省略与跳脱、比喻与双关、重复与照应、雅致与平易体现了丰富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优秀女作家。她擅长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时代的深处,刻画出特殊时代的人类命运。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从历史和神话的双重文本结构入手,探讨文本层面上的"民间版本"、"官方版本"、"不为人知的版本"的多声部对话,从而达到了对"文革叙事"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本文通过对黑、白、红三色词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用不同,对其文化内涵差异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一直未能摆脱乡村化的底色,延至晚清,还是在扬州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小说<风月梦>,它符合城市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小说场景的城市性,故事人物的城市属性,而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当时的城市心态,表达出对城市生活的独特反思.本文从题材内容、叙述方式、文化格调三方面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