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是世界名花。贵为“花中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形容当时首都长安牡丹怒放时,万人空巷,震撼京城的著名诗句。真实地记录了牡丹在中国生长的悠久历史和花开时节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流经之处多为山林地带,  相似文献   

3.
歌曲鉴赏的资料并不少见,但能以黑土地上的三条江为背景,用音符来描述这片土地上诸多生活的歌曲写作分析范例却不多见.新出版的朱季贤先生的《松花江的歌》很可能是填补了“松花江”这方面的空白。这本书做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科的歌曲作法课的参考资料或范本,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松花江的歌》中第三部分题为“界江军魂”,说具体一点就是“三江的军歌”.因为,这里的界江就是胜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这三条江。“界江军魂”这一)中共有七首歌曲。其中五首歌曲是写“界江水兵”的,这个水兵不是海军,而是三江上h{J51f军。既然…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5,(1):56-58
在东北地区的冰雪景观中,成名最早的当数吉林雾凇。素有“北国江城”之称的吉林市,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群山环绕,有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和玄天岭,市区内松花江迂回宛转呈S形穿过,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特别是隆冬时节,冰封大地,而江水不冻,  相似文献   

5.
说唐代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是唐初从河东道汾州先后传入长安、洛阳和江南等地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唐代,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与牡丹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对牡丹的喜爱达到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观日亭沿白水河而下,再转弯回头往回龙山庄方向,就到了牡丹园。彭州的牡丹特别有名。从很久以前的唐代,彭州的丹景山就成了诗人们观赏牡丹的胜地,并且留下无数美丽的诗篇。6月末牡丹园里的牡丹早已谢了,绿色的枝叶依然茂盛。园内没有别的游人,残破的灯饰,歪倒的花盆,小径上散落的衣物,还在无声诉说一个半月前的那一场浩劫。经过牡丹园.路过一个斜坡,  相似文献   

7.
松花江自古以来是东北地区水路交通的干线。沙俄侵略者企图攫取中国内河松花江航行权的野心由来已久。松花江航行权问题,是中俄交涉史上旷时很久的一桩案件。本文根据历”史事实,说明沙俄攫取松花江航行权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唐代赏玩牡丹之风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唐以后,牡丹之所以红极一时,其中尤以深红牡丹为贵,是由于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契合时人好尚奢华的心理。伴随着赌博性质浓厚的斗草习俗,牡丹被当作斗富炫财的工具,夸富、斗富之风与赏花热潮自中唐以来并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王顺娣  陈慧琳 《理论界》2020,(1):96-101
与唐人对牡丹的娇艳、秾丽和尊贵的礼赞不同,白居易对牡丹的描写主要着眼于其形态上的残败、品质上的妖艳以及颜色上的洁白,赋予牡丹既敏锐深邃又多元灵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使得他的牡丹意象呈现出与时代相异的审美特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与白居易的诗学观念、审美理想、文化心态以及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雕塑是凝固的语言表现,那么,音乐则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古往今来,作曲家往往借助于丰富的感性思维向我们展示理性的艺术追求.聆听佳木斯大学艺术系朱季贤教授编著的一卷《松花江的歌》的徐徐咏唱,于我们眼前严然而立的正是那样一位锐意进取、有着不懈的人格追求的艺术家形象,他以其醇厚的艺术勉力为我们的生活画满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的音符;他以百倍的生活热情向我们铺展麦浪千顷、禾谷飘香的彩色画卷.和当代欲坛风行一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相比较,末季贤教授的歌曲创作似乎是淡了一些,没有丝毫的火爆效应.但揽卷而阅,我们仍不…  相似文献   

11.
李向丽 《中州学刊》2007,(6):208-210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唐宋两朝花事繁荣,逐渐发展成为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一直延续至今。历代吟诵牡丹的诗歌浩若烟海,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唐宋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唐宋牡丹诗歌内容广泛,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主要有吟香、咏艳、歌洁、颂情、言志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     
松花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是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840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未水,下称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代、全河上下游均称混同江,鸭子河。  相似文献   

13.
朱季贤的歌曲集《松花江的歌》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翻开歌曲集,让我们突出地感到,每件作品都浸透着作者对他成长的地方──三江平原的挚爱,每一段施作部故发着黑土地的芳香,每个乐句都闪烁着茫茫雪原上空特有的太阳的光泽.那些充满北国情韵的音调,令我们感到熟悉和亲切.朱季贤是“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是我们省自己的艺术殿堂培养出来的作曲家.他生长、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北方人的勤劳、朴实、憨直、爽快不仅造就了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诚恳切虚的好品格,而且这里的人们创造出具有浓郁特色的粘土文化也影响了他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14,(9):F0004-F0004
赵秀云.字凌霄,号牡丹、芊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委员,中国民族书画院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1947年出生于山东海阳市.自幼习画,长期专注于中国画的研究与探索在绘画技法上.既吸取了历代画家的传统精华.又擅于推陈出新写意花鸟画赢得诸多赞誉.尤以牡丹为最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画大展,并获金银奖作品作为国礼多次被赠送给国际性会议各国代表团,如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等部分作品被编入《当代书画精品集》《世界美术家传》《全国名家书画精品集》等书籍中。  相似文献   

15.
嫩江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是松花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自北而南流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住三岔河汇入松花汀。全长1490公里,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在大安市嫩江的右岸还建有一座占地5.28公顷,建筑面积达5100平方米的嫩江旅游度假村。  相似文献   

16.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资源丰富,人们与花卉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中牡丹以"国色天香"誉为花王和国花,足见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本文以牡丹的语言符号为中心,研究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探讨传统牡丹图纹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朱季贤的歌曲集《松花江的歌》(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填补了黑龙江省音乐教学尚无作品分析谱例教材的空白,为我省艺术舞台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一批极富亮色的示范之作。朱季贤的曲集分《松花江的歌人《赫哲人的歌》、《界江军魂》、《校园里的丁香花》、《焊花》和《生活的呼唤》等各具特色的六个部分,这里面饱含着黑土地特有的芳馨,旋律粗扩而纯朴,音域广阔而又沉实。他的音乐创作,是用赤诚的心灵和殷红的血水铸成的,它充满时代的气息,映现出作者从青年的探索到日臻成熟的独特创作风格。朱先生在歌曲创作中,把古典音乐…  相似文献   

19.
海东青,亦称“海青”,满语“松阔罗”,是生活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中游一带的一种俊禽,它体小矫健,迅猛异常,能擒捕天鹅、狐狸、野鸡、山兔、黄鼠狼等,以小胜大。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呈献的主要贡物。在满族先民普遍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中,有些民族萨满将海东青奉为  相似文献   

20.
三肇烽火     
一、地下党人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巩固侵华后方基地,不断向东北调兵遣将加强对抗日游击区的控制和讨伐。此间,进驻在北安省东部山岳无人地带的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变化.为摆脱敌人疯狂聚歼的困境,准备把党组织和军队活动中心从下江转移到“三肇”平原。同年9月.便派地下交通员刘海深入这一带调查日伪军驻防、土匪活动和当地民情。1938年初又派王殿元(王胖子)来肇州。两人从调查中了解到“三肇”地区临近松花江,两岩有密林和苇塘,自然植物丰盛,夏季开展游击战,遇到敌人讨伐可利用沿岸池塘地形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