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长安道教是全国道教的中心。文章对唐代长安道观设置及其规模进行了考察,并从长安道士弘扬道学、与文士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唐代长安道教的兴盛,指出唐代长安道教文化是长安文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唐代长安沽酒、家酿的分布和种类作了论述,弥补了《国史补》上对唐长安名酒记载的不足;同时,通过唐政府后期的榷酒税收,说明了唐代长安的名酒之多与饮酒之盛。文章总结了唐代长安饮酒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唐代长安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长安作为唐王朝的国都所在,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唐朝乃至国际的文化中心。唐代长安的文体娱乐活动不仅项目繁多,而且水平也相当高超。兹仅就唐代长安球场的设置情况略事论列,以就教于诸位方家。在唐代长安诸多的体育活动之中,击鞠(...  相似文献   

4.
吕麦 《东西南北》2010,(6):21-21
唐代以科取仕,有些举子为了得中,千方百计找关系、寻门路,当时京城长安盛行一种被称为“温卷”的风气,就说明了这个问趣。  相似文献   

5.
张天虹 《唐都学刊》2008,24(3):11-14
唐代长安人口的问题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近十多年来学界对长安人口数量及相关问题讨论甚多,这些成果是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的基础.如果结合当时人的记载并考虑到那个时代长安商业的发展水平,那么,在中唐至唐末大乱以前这段时间内,唐长安拥有百万人口是比较可信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3,19(1):24-27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因谋取功名,一生曾三入长安。开元十一年冬,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因"应进士"举二入长安,并与王维相识于京师。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  相似文献   

8.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10,26(3):23-26
动物戏是杂技的一种,表演难度很高,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汉唐长安的动物戏有其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差异较大。汉代的动物戏种类较多,大致包括马戏、斗兽、驯兽、斗禽、驯禽以及弄蛇等,其中,有关驯兽和驯禽的记载相对较少,而较为原始的斗兽则颇为盛行,虽然比较刺激,但却显得血腥残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唐代长安的动物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血腥残酷的斗兽表演鲜有所闻,而驯兽、驯禽却至为繁荣,成为唐代长安动物戏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汉唐长安城园林的绿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文献资料,汉代和唐代长安园林的绿化在规模、管理维护方式上各有特点.当今西安园林及城市绿化可以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05,21(6):7-10
汉代长安的乐舞百戏根据演出规模的大小一般选择在殿堂、庭院和广场进行。随着乐舞百戏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唐代出现了常设的比较固定的戏场,广场演出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汉唐长安广场演出的不断发展对今天西安市的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胡人都市生活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意志的城市呈现,舞筵是唐代胡人跳舞专用毡毯,胡人舞筵孑存于唐代陆上丝路石窟壁画、墓葬壁画、碑石图案和海上丝路沉船瓷器纹饰中,是唐代胡人都市生活样态的缩影。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会,广州、扬州、洛阳、敦煌等之所以成为国际性城市,不仅与唐朝政府经营陆海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而且依靠胡汉融合、胡汉并存产生的文化力量和文明智慧,仰仗由多元文化构成、由共同意志凝聚、由共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多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唐朝治理系统下,种族演化、部族归化、移民濡化得以完成,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夯实了根基,从而使人类文明的体验活动开始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6,22(4):14-19
从《忆长安》等唐诗证明,在唐代诗人的城市印象中,唐都长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曲江,因为曲江系盛唐文脉所在,那里有全体长安人共同参与创造的崭新而又开放的文化。龙首原是唐长安城的龙脉,曲江是唐长安城内最大的湖池,构成长安城的水脉。曲江之所以能成为唐长安城文化中心(文脉),是因为她正位居唐长安城的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3.
路成文 《阅江学刊》2009,(1):138-143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生命形态与文人士大夫的命运遭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藉歌咏牡丹以抒写人生感慨的作品频频出现。宋室南渡以后,牡丹诗词主题发生了深刻嬗变,家国之恨成为最重要主题,唐宋牡丹诗词因之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韩伟 《东西南北》2014,(20):31-31
在中国历代廉政法制中,唐代可谓是集大成者。唐代律令对于可能蕴含于家庭“亲情”中的腐败风险,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大唐六典》明确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往任所,及请占田宅,营造碾石岂,与百姓争利。所谓外任官人,主要是相对于在唐都长安任职的“京官”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论曲江池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2,18(3):36-38
曲江池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部 ,在这里巧用自然地势布设风景区的设施 ,开始于秦代。隋代以前池中的水源主要依靠池内西侧的汉武泉 ,唐代时池中之水的来源又增加了一条从大峪口引氵水入池的黄渠。秦汉时这里已为名胜游览区 ,唐代时达到鼎盛 ,宋时因长安废不为都 ,黄渠断流 ,泉眼堵塞 ,池水逐渐干涸  相似文献   

16.
胡姬是指唐代居于都城长安为文人雅士饮酒作乐之际充任侍从的西域少女。唐诗中频仍出现的胡姬并非是单纯的一种女性文学形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旨在导向出对唐朝国事忧患的情思。胡姬代表了唐与胡两种文化从相拒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域文化汇入了唐代华夏文化历史浪潮的主流之中。  相似文献   

17.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相似文献   

18.
槐树是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色彩而具有特定的人文含义。文章以白居易为中心,通过其不同时期诗歌中槐树意象所具有的不同含义,来考察中唐新兴知识分子在长安的生活经历及生存状态。由此进一步研究在科举文化背景下槐树所具有的时代含义,以及由此反映的科举士子在长安的生活情状,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照中古时期由以经学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到以文学为中心的科举文化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长安,乃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自西周开始,就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后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总建都时间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隋唐之际,达到顶峰。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关中的文化发展辐射全国乃及世界。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是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长安以及关中地区形成的区域文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影响巨大。长安文化也是当时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无数士子商人流连忘返,他们不远万里奔波汇聚于此,带来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讴歌和失落的感伤,伴随的还有不同诗风的汇聚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典范。我们常说的梦回大唐,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徜徉那水月凑泊的唐诗境界,也就是回梦那唐诗产生和发展的摇篮———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的大作《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就带我们梦回了一把大唐,梦回了一次长安。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城长安以及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关系的专著,...  相似文献   

20.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