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出并证明了一个新的价值组成分析公式,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所有加工阶段固定资本折旧的总和,二是所有加工阶段可变资本的总和,三是所有加工阶段剩余价值的总和。以这一公式为基础,构造了劳动资料与消费资料年产品价值构成公式,最后提出了,劳动资料与消费资料价值实现条件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2.
高士忠 《中南论坛》2007,2(3):68-71
商品的社会劳动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所有加工阶段劳动资料折旧的总和,二是所有加工阶段劳动力价值的总和,三是所有加工阶段剩余价值的总和。文章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劳动价值生产率”,在这个概念的平台下,论证了劳动资料对价值生产的作用,说明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商品加工全过程的价值分析公式并运用这一公式,对社会总产值的价值组成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社会总资本由社会总固定资本和社会总可变资本组成,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只能用社会总固定资本与社会总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衡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商品加工全过程的价值分析公式并运用这一公式,对社会总产值的价值组成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社会总资本由社会总固定资本和社会总可变资本组成,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只能用社会总固定资本与社会总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衡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是十分有用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它的应用却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公式这种形式不可操作;二是公式只能反映两个大部类的平衡,不能反映多个分部类的平衡;三是公式中只能用作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产品在现实中不存在,在现实中大多数产品既能用作生产资料又能用作消费资料;四是公式舍去了许多内容,如财政、商业、外贸、银行等,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总的运行过程;五是公式没有明确地记录时点数,不能反映动态平衡。总而言之,公式与现实相距很远。为了使公式尽量能贴近现实,便于为人们所…  相似文献   

6.
一、各个社会形态有其所固有的第一与第二部类对比关系的规律马列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再生产都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而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要维持和扩大社会的再生产,第一部类或第二部类各部门之间,以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交换,形成社会产品的不断对流运动:第一部类所生产出来的年生产物中,一部份用以补偿部份或全部消耗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保证简单再生产;另一部份则作为劳动  相似文献   

7.
<正>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应该是按劳动力价值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不具有价值,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应该以劳动为尺度进行,这是错误的。按劳动力价值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和按劳动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代表着两个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者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二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8.
作者不同意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传统观念,以大量史料对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观点的主要论据作了剖析,提出消费资料生产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快是客观必然规律的看法。文章还阐述了决定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公式的捉出现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通常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关于:“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02页)的论述,将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概括为:(1)劳动者;(2)劳动对象;(3)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等三个要素。至于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只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从其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者之中的角度一笔带过,关于科学技术要素的特点未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活消费资料的优化配置就是要把有限的生活消费资料配置到最能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的地方,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配置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又要适应生产力发生的客观要求,其实质是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十五大报告精神,分析当前分配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揭示分配失衡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消费资料配置,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活消费资料的优化配置原则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品德的资本性及其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是否一种人力资本 ,这是目前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品德是一种具有经济功用的生产资本 ,是一种社会资本 ;品德及其形成过程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绝对价值较高的资本 ;品德对人力资本具有增值作用 ,智力与体力决定人力资本的现实形态 ,而品德决定人力资本的可能形态 ;品德的资本性具有定性、定量与模糊三种变量形式 ,具备可测评的条件 ,测评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耗费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林分水平的森林资源资产为研究对象,对林价影响因素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组成作出了深入分析。应用劳动价值论、商品定价原理,提出立木价构成因素分为一般构成因素和特殊构成因素。运用森林资源再生产过程中林分地类动态变化、林木资源资产和无林地资源资产特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经营期限内森林资源资产由现有林木资产、现时以后林分未来存续状态下的林地资产、现有林分成熟采伐后待更新无林地的林地资产3部分组成。研究结果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估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界定资本外逃的范畴,对资本外逃的主要测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的特别信息和统计数据对世界银行基本模型进行修正.新测算模型以我国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对资金来源、正常资本流出、居民外币资产、错误与遗漏项下的正常统计误差及进出口高报、低报所产生的资本外逃进行全面估测.测算结果表明,1988-2002年中国的资本外逃总额达到1913.6亿美元,年均127亿美元,且资本外逃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一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叙事研究等方法对卓越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特质进行探究,发现卓越幼儿教师拥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以及韧性的心理资本特质。通过进一步整理,归纳出卓越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特质的形成过程,并提出对当前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特质养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因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发展生态经济,要以消耗最小的资源,将生态资源变成有效经济价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平台,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负债或租赁: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各种计价模型和核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实行,该文论证彻底的负债观或租赁观最符合人力资源实际和最简单可行,提出完全把工资报酬看成负债利息,除以银行贷款利率得负债额即是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模型.论述了人力资本一般不可能有与物力资本完全平等的剩余索取权,仅当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时,才可能讨论同等的超额剩余索取权,并给出了此分界点收益率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从会计平衡式的经济意义角度去理解会计平衡式时,现代会计平衡式不能完整、准确表达企业资本资源,从而导致歪曲企业盈利能力等局限性.新的会计平衡式构造,应该克服这些局限,并且还应该将所有与企业资本资源相关的多边权益方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创业投资发展轨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业创业投资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而探索农业创业投资的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农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历年我国农业创业投资的有关统计数据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创业投资资本的来源及结构、农业创业投资资金的阶段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和农业创业投资项目的投资强度等,初步探索出了我国农业创业投资的一些发展轨迹,并总结出了五点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其中,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对旅游产业、会展产业的构成、旅游与会展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论证了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的可行性: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产业链彼此交织,旅游产业为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会展产业的资源和影响力则是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基于此,建构包括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在内的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发展路径上,包括支撑层面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与人才融合,基础层面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与市场融合,以及最高层次的品牌融合与文化融合;最后,与产业融合路径相对应,提出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的4项重要对策,包括培养专业人才、改进政府管理、发展骨干企业与整合产业价值链,以期对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